運用音樂與長輩互動 「樂智同學會」輕鬆唱唱歌
臺灣失智長輩比例隨高齡化社會程度提升,臺中慈院神經內科醫療團隊提供正規治療同時,多方邀請不同領域專家對失智病友團體「樂智同學會」,進行多元輔助治療。廿三日邀請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音樂治療師彭鈺翔,主講「大家逗陣來唱歌-淺談如何運用音樂與長輩互動」,熟悉旋律既像時光機也是紓壓棒,讓與會病友、家屬放下壓力,享受輕鬆時刻。
臺中慈院失智症中心為了讓失智症家屬瞭解和學習照顧失智長輩的特殊技巧,提高照護品質並吸收最新醫學常識,廿三日設定「音樂治療」主題,邀請取得國外認證資格的音樂治療師彭鈺翔,簡介如何以音樂做媒介,也實際帶領照顧者學習選擇、使用音樂活動與長輩互動。
神經內科涂敏謙醫師指出,臺灣老年人口逐漸增加的同時,失智長輩比例也跟著提升,除一般傳統治療,長輩與家屬如能選擇非藥物治療做輔助,將大幅減少失智症相關行為精神症狀嚴重程度。多年來樂智同學會提供物理職能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園藝治療外,音樂治療也是選項之一。
彭鈺翔老師上課的互動很特別。邊彈電子琴、邊上簡報,開場先彈奏天團五月天的《憨人》,接著是江惠的《家後》,藉此讓聽眾瞭解聆聽者的年紀、成長背景、文化差異等等皆會影響聆聽者對音樂的感受,老師反問:音樂治療只是聽聽音樂嗎?音樂治療有處方箋嗎?是不是做音樂治療就不用看醫生吃藥了?他解答:「其實,音樂治療可以用來做失智症的輔助治療,藉音樂喚起病人回憶、穩定情緒,也可以藉音樂與病人互動,但用藥還是需要與專業醫師討論後決定。」
彭鈺翔老師說明,音樂可以連結過往的回憶與經驗,也因為音樂創造的環境不具威脅性,樂器操作也容易上手。簡短茶敘後,大家進一步實際演練,拿出事先準備的小樂器:三角鐵、蛋沙鈴、鼓、響板、鈴鼓、木魚與拍鐘等,跟病友一一介紹樂器,讓他們一人拿一樣樂器,跟老師的音樂起舞互動。
《月亮代表我的心》、《農村曲》一首接一首熟悉的旋律,喚起病友與家屬的回憶。病友林伯伯根本不必看字幕,自然而然的哼唱出「透早就出門……」歌詞。彭鈺翔老師說,即使沒有歌詞字幕,但老歌歌詞都放在長輩腦海裡,聽到音樂就自然會跟著唱和,也有懷舊治療的用意。家屬林太太點歌《用心良苦》給罹病的另一半,「這是先生以前喜歡聽的曲子」剛好也是太太辛苦照顧的心情寫照,林先生用手跟著打拍子,林太太感動得直落淚。既像是時光機也是紓壓棒的熟悉旋律,讓大家沈浸在其中,享受輕鬆片刻。
彭鈺翔老師也指導沒有樂器的家庭,運用家裡隨手可得的材料製作簡易樂器:例如:鼓,可運用捲筒衛生紙用完的紙桶,套上氣球,拉緊,再用橡皮筋綁緊。鈴鼓利用紙盤四邊打洞,綁上鈴噹就可以了。沙鈴可用紙包覆用紙捲筒兩邊,裡面裝過期咖啡豆。這些紙筒與紙盤皆可請長輩自由繪畫創作,而樂器製作可利用回收的安全材質,透過手作樂器也可讓病友動手又動腦,完工後的塗鴉多半是笑臉或「平安幸福」字樣,透露了每個人小小的願望、大大的夢想。
(文/失智症中心個管師游雅貴、公傳室整理;圖/失智症中心個管師游雅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