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院溫馨座談 上人肯定長情大愛再現醫療價值

佛典中山河大地會成、住、壞、空,映照人生也必然有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證嚴上人經常強調世間無常,勉勵弟子把握時間勤精進。去年十月,台中慈院同仁悲送耳鼻喉部吳弘斌主任最後一程,深刻感受生命無常。十六日溫馨座談,簡守信院長率領團隊以「想師豆」表達對上人的祝福,請佛住世、常轉法輪。醫療團隊接續分享感人的病例,讓上人深受感動,表示醫療志業創業維艱,卻很值得。
◎佛心相印,相思牽情
台中慈院兩周前剛結束歲末祝福,但同仁想師之情仍餘波盪漾。簡守信院長在溫馨座談開場回顧當時的發心立願:以長情帶動服務創新,是「創意深情化」、同仁因使命點燃薪火相傳,是「傳承使命化」、用人文關照醫療品質,是「品質慈濟化」。他強調台中慈院要將慈濟的DNA轉化為動力,持續前進。
隨後由簡守信院長、莊淑婷副院長帶領醫護人員共十位,上臺呈獻《想師豆》手語,句句歌詞都是對上人的無形思念。而有形思念則是簡院長、莊副院長巧思,利用消毒後的BNT疫苗空瓶,裝入兩顆相思豆與「慈濟DNA」木雕片,製成小吊飾恭呈上人,呈現師徒情緣難以言喻的情感。

img
簡守信院長與莊淑婷副院長的巧思,利用消毒後的BNT疫苗空瓶,裝入兩顆相思豆與「慈濟DNA」木雕片,製成小吊飾恭呈上人。(卓冠伶攝)
img
簡守信院長(前排左)、莊淑婷副院長(前排右)帶領醫護人員共十位,上臺呈獻《想師豆》手語。(卓冠伶攝)

◎白醫大士,分別病相
疾病面貌多樣,引起疼痛的原因更是複雜。疼痛治療科主任唐宗詠分享治療高難度的「椎板切除後症候群」。七十二歲女性腰椎手術後仍有下背痛及右下肢輻射痛,唐主任透過動態攝影檢查揪出問題在相鄰椎間盤L2-3節,原來是病人椎板切除後,長期神經壓迫造成鄰近椎間盤節病變。唐主任採用高頻熱凝治療及經神經孔硬擠膜注射,病人回診時表示已忘記曾經背痛過。唐宗詠認為這就是最好的回饋。
復健醫學部主任蔡森蔚接續分享兩位信任醫療團隊的病人,治療後病情好轉從人生絕望到看見希望的「復健治療奇蹟與科學」。一位是廿九歲男性,兩年前因車禍導致腦傷及骨折,轉介來到台中慈院復健醫學部,接受靜脈雷射光療後顯著進步,去年中秋節由母親帶著走進醫院送上卡片給醫療團隊;另一位五十歲右手麻木的女性,經注射治療後得到改善,從無法入睡到恢復正常生活。蔡主任認為,妙手回春還需要有妙人醫,對病人來說,復健治療就像是奇蹟,對醫療團隊來說,這就是科學。
專攻小兒眼科的彭美玲醫師分享四例罕見眼疾的臨床表現。第一例是十七歲男性眼窩感染罕見的Mermis屬線蟲,經兩次手術成功取出完整線蟲,是全球首例人體眼球線蟲的病例;第二例是八歲男孩右眼視力衰退,經檢查發現是罕見視神經膠質瘤,接受多次手術後仍需摘除右眼以控制腫瘤擴散;第三例是五歲男童雙眼視力嚴重下降,診斷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導致視網膜及視神經損傷;最後是十二歲男孩左眼上方出現横紋肌肉瘤,為兒童時期較常見的眼窩惡性腫瘤。彭醫師表示,眼窩和視神經疾病可引起各種視力障礙,其中一些屬於罕見疾病,需要眼科醫師豐富的臨床診斷能力,才能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治療。

img
img
img

左起:唐宗詠主任、蔡森蔚主任、彭美玲醫師。(呂榮浩攝)

◎視病猶親,以病為師
  醫師治病同時從病人身上學到生命的真諦。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分享八十三歲因血便問題就醫張伯伯案例。張伯伯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距離肛門口十公分處有腫瘤,由於他有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手術風險較大。林醫師說明可能需要進行人工肛門手術,讓張伯伯一度擔憂到想放棄治療。林醫師耐心解說與鼓勵,張伯伯勇敢接受手術並成功康復。張伯伯告訴林醫師,他期待能再騎摩托車到廟裡拜拜,林北江感慨尋常人簡單的一件事,對病人卻可能難以實現,因此要更珍惜健康並時刻懷著感恩之心。
收治許多癲癇病人的神經內科醫師楊智勝體會到「醫病更要醫心」,更莫忘醫者初心是「拔苦予樂」。他以三位癲癇病人困境為例:一位因車禍腦傷導致癲癇的男子,十年來無法言語,經過治療後終於可以輕聲呼喚母親;另一位中年男子每次癲癇發作就會跌倒,只能成天戴著安全帽保護腦部;還有一位女子只要入睡就引發癲癇。楊醫師強調,治療癲癇不僅需關注病症,更需要注重病人的心靈健康,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肯定、接受生命的不完美。
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分享他的眩暈遠距篩檢計畫,利用遠距醫療技術來解決偏鄉居民的眩暈診斷問題。張醫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修期間學習眩暈遠距醫療模式,回臺後,他與臺灣醫療科技新創團隊合作,並在臺東大武鄉一家日間照護中心以及苗栗泰安鄉一個安養中心,運用遠距技術進行眩暈篩檢。透過判讀眼球運動,發現六十三位受檢者中,有四位出現中樞性眼振異常。張醫師持續蒐集數據和案例,讓遠距篩檢計畫更成熟穩定,並期望未來能將此計畫應用於慈濟醫院各分院及人醫會的義診服務。

img
img
img

左起:林北江醫師、楊智勝醫師、張滋圃醫師。(呂榮浩攝)

◎數位轉型,勇往前行
科技結合醫療,HIS-5醫療資訊系統歷經兩年多的籌備規劃,終於在今年元旦上線。台中慈院同仁難行能行,儘管面臨重重困難,院長室主管仍與各單位併肩作戰,逐步改善問題。簡守信院長、莊淑婷副院長與邱國樑醫務秘書分享台中慈院如何在HIS-5與HRP兩套新系統同時上線,團隊合和互協解決問題,共同提升醫療品質。
簡院長表示,新系統上線難免經歷一些風雨,但他感恩全體同仁、慈濟醫療法人與台北慈院的全力支援與配合,一同攜手度過難關。院長分享新系統上線的前幾日,他親自走訪診間瞭解狀況,收到一名護理師送上自家種的兩顆橘子,讓他深受感動,他說這份長情大愛正是台中慈院醫療人文最珍貴之處。
邱國樑醫務秘書分享台中慈院數位轉型的使命與承擔。他提到從上人的託付到承擔成為第二家使用HIS-5的慈濟醫院,經過兩年多籌備,歷經許多會議、討論、溝通、共識形成,到教學、演練、測試等,雖然系統上線後遇到一些問題,但他感謝有台北慈院的經驗傳承與指導、林俊龍執行長親自關懷前線,院內已經學會的醫師也會主動指導其他醫師。他強調傳承與合作是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也是慈濟人文價值的所在。
莊淑婷副院長分享護理部近期在人力和數位轉型面臨的挑戰,及因應具體作為和成效。他提到臺灣整體護理人力短缺現況,護理部亦面臨護理師不足,有護理主管需要親自照顧病人並在晚上才處理行政業務。為改善護理人員工作環境和生活品質,積極推動護理人員準時下班,設立全國第一個病房中繼站減輕護理工作負荷,護理人員準時下班比例和滿意度均有明顯成效。而元旦上線新人事系統HRP,全院同仁克服轉檔期的重重困難,確保資料正確無誤地完成轉換,上線後持續檢討解決問題,各單位互相合作,順利完成艱鉅的數位轉型工程。莊副院長也提到一月八日迎來護理之家十周年慶,感恩過去十年與住民、家屬以及團隊成員一起生活、成長的時光。莊副院長期許護理人員能以單純正念和圓融態度,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與變數。

img
img
img

左起:簡守信院長、莊淑婷副院長、邱國樑醫務秘書。(呂榮浩攝)

◎層層接棒,傳承希望
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去年十月不敵病魔猝然離世,化為千縷微風遠行。吳主任在人工電子耳微創手術領域的專精與權威,如今由他的學生謝承祐醫師繼承並發揚光大,不僅傳承他的技術與精神,更將其精髓推向新高度。
許權振副院長是吳弘斌在臺大醫學院的老師,也是將人工耳蝸技術引入臺灣的先驅之一,謝承祐醫師接棒並繼續前行。謝承祐分享,他在許副院長手把手指導下,從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已成功完成十七例電子耳手術。此外,他也舉辦說明會、學術演講和研究發表等活動。他特別提到耳鼻喉部建立開放性耳咽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流程,首創一站式門診服務可在診間即時提供治療,是全國先例。
謝承祐醫師不僅繼承吳主任的人工耳蝸技術,更在耳咽管醫學領域開創新局。未來目標是成立全臺第一個耳咽管中心,成為台中慈院特色醫療之一,並取得全國第一個耳咽管SNQ國家認證。
吳弘斌主任的同修余思慧師姊當天也列席聆聽分享,淚水在眼眶裡打轉是不捨也是感動。不捨吳弘斌在生命最燦爛時殞落,感動的是看見希望的傳承。

img
耳鼻喉部謝承祐醫師繼承已故吳弘斌主任的技術與精神,更將其精髓推向新高度。(呂榮浩攝)
img
謝承祐醫師(右二)向吳弘斌主任的同修余思慧師姊(黑衣者)允諾會完成吳主任的遺願。(卓冠伶攝)

◎以人為本,永續醫療
溫馨座談彷彿一次心靈交流,有歡笑、有淚水。林俊龍執行長肯定台中慈院承擔醫療與新系統使命,負重前行,才能有今日成果。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從兩方面看見典範傳承:新系統傳承與醫療典範傳承,他表示傳承才能讓志業永續經營。
證嚴上人嘉許台中慈院以誠以愛為病人付出,回想當年創立醫療志業的篳路藍縷,今昔比對,認為一路走來都是值得。上人也肯定台中慈院,對病人的長情大愛,再現醫療價值的所在。

img
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肯定台中慈院承擔醫療與新系統使命,負重前行,才能有今日成果。(呂榮浩攝)
img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看見台中慈院的典範傳承,表示傳承才能讓志業永續經營。(呂榮浩攝)

(文/卓冠伶;圖/卓冠伶、呂榮浩)

延伸閱讀

:::
回首頁 | 交通資訊 | 人才招募 | 網站地圖 | 全文檢索 | 各項聯絡電話 | 無障礙專區 | 衛教天地 | 國際醫療中心


台中慈濟醫院《守護生命 守護健康 守護愛》
院址:427台中市潭子區豐興路一段88號
電話:04-3606-0666

   :::
回首頁 | 交通資訊 | 人才招募 | 網站地圖 | 全文檢索 | 各項聯絡電話 | 無障礙專區 | 衛教天地 | 國際醫療中心


台中慈濟醫院《守護生命 守護健康 守護愛》
院址:427台中市潭子區豐興路一段88號
電話:04-3606-0666

youtubea-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youtube-titleyoutube-iconsYoutube-icons-created-by-Freepik---Flaticona_607c3.png  facebooka-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facebook-titlefacebook-iconsFacebook-icons-created-by-Freepik---Flaticona_f4bd1.png  instagrama-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instagram-titleinstagram-iconsInstagram-icons-created-by-Freepik---Flaticona_55f6f.png

 youtubea-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youtube-titleyoutube-iconsYoutube-icons-created-by-Freepik---Flaticona_607c3.png   facebooka-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facebook-titlefacebook-iconsFacebook-icons-created-by-Freepik---Flaticona_f4bd1.png   instagrama-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instagram-titleinstagram-iconsInstagram-icons-created-by-Freepik---Flaticona_55f6f.png

© 2023 台中慈濟醫院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本網站內容為台中慈濟醫院所有,未經允許請勿儲存、散佈、重製部分或全部內容進行商業用途,一切內容僅供使用者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

© 2023 台中慈濟醫院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本網站內容為台中慈濟醫院所有,未經允許請勿儲存、散佈、重製部分或全部內容進行商業用途,一切內容僅供使用者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