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座談回顧與展望 臺中慈院合和互協
2021年上人首場醫療志業歲末祝福與臺中慈院共度,下午溫馨座談相聚在臺中靜思堂慈濟部。回顧慈濟建院來時路,也聆聽十個醫療科醫師分享醫病故事,在團隊合和互協中,以行動實踐「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展望未來。
溫馨座談由臺中慈院醫務秘書邱國樑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帶入醫療專業串連整個環節。院長簡守信在座談正式開始前,回首當年住院醫師訓練階段的學習過程,難忘臺大師長杜詩綿、曾文賓與楊思標響應上人號召,到花蓮刻苦開拓的風範。堅守慈濟醫療的他,告訴出席醫師「尋找醫療的答案就在慈濟裡,因為可以走出去跟弱勢族群互動,用心照顧病人。」
醫療分享前,神經科主任曾啟育與智能機器人「阿信」互動,令人會心一笑。詼諧中有深意的對話內容由曾主任撰寫,從人與機器差異,帶出「無心,沒有忌妒、妄想,與遠離造業」的佛法境界,逗趣也帶來滿堂笑聲。
醫務秘書邱國樑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帶入醫療專業串連整個環節。(呂榮浩攝)
神經科主任曾啟育與智能機器人「阿信」互動,令人會心一笑。(呂榮浩攝)
◎優秀女醫師展醫療專業
十位分享醫師陣容,穿插有三位傑出的女醫師,耳鼻喉部喉科主任孫傳鴻報告喉癌病人「重獲新聲」個案,也強調在疫情最緊張的當下,全院動員防疫,耳鼻喉部積極參與施打疫苗、院內篩檢及社區篩檢,同時未中斷研究教學。
重症醫學科主任倪永倫分享搶救58歲女性的「醫療接力賽」。病人在牙科手術後出現不適到急診就醫,耳鼻喉部醫師收治住院,期間病情變化嚴重到雙側肺部大片浸潤合併嚴重低血氧症,會診胸腔內科共同照護。病人被診斷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這種死亡率高達27到45%的疾病,是胸腔科和重症專科醫師的嚴厲挑戰。
後續再會診心臟科、新陳代謝科及眼科,加上耳鼻喉科與牙科,團隊攜手闖關,一一面對病人控制感染、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葉克膜等挑戰,先後克服感染性眼內炎、齒槽骨骨髓炎及深頸部等清創整合手術。最後在十位專科醫師與醫療團隊的照顧下,病人先後接受七次手術,逐漸控制感染,目前已成功脫離呼吸器,持續復健。
眼科醫師鄭慧敏「『填補』視野中的黑洞」簡報,提到66歲男性雙眼在四年內先後發生黃斑部病變,病人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大學任教,在校期間發表許多學術研究論文,退休返臺後仍取得國內外多項專利,視力對他來說十分重要,病發時面臨身心沈重壓力,蔡顯揚副院長率團隊治療,用鼓勵讓他安心接受治療,以專業讓病人重新恢復視力。
左起:耳鼻喉部喉科主任孫傳鴻、重症醫學科主任倪永倫、眼科醫師鄭慧敏。(呂榮浩攝)
◎新設備發揮良能與時俱進
臺中慈院與時俱進,多項醫療新設備發揮重要功能。癌症中心主任李典錕「愛相『髓』」簡報說明, 46歲女性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幸運找到相吻合非親屬造血幹細胞,隨著骨髓幹細胞移植病房啟用順利移植,半年後生活已如常人。
微創手術中心主任柯志霖分享18歲男性,胸腔長了一顆20公分以上巨大腫瘤,診斷為「生殖細胞瘤」,接受化學治療後腫瘤縮小卻未消失。團隊想幫他拚一把又擔心會不會反而害了他?最後在胸腔外科與心臟科攜手下,小心翼翼完成手術,病人從去年八月到今年六月都未再復發,還考上大學,踏上人生新階段。
柯主任也介紹「整合式手術房」設施。他說,早期肺癌病人手術做法,以前必須到影像醫學部做「局部麻醉甲基藍定位」,回病房等待手術時間,再往手術室進行全身麻醉執行手術,其中有一定的風險。「整合式手術房」設置完成後,病人在手術室全身麻醉,進行甲基藍定位就可以執行手術一次完成,提昇病人手術的安全。
癌症中心主任李典錕。(呂榮浩攝)
微創手術中心主任柯志霖。(呂榮浩攝)
◎用心用愛拿出亮麗成績單
統計數據顯示,臺中慈院「胃癌五年存活率優於全國及醫學中心」。外科部主任余政展的一位54歲男性病人,十年前發現胃腸道基質瘤,由他切除腫瘤,但這種腫瘤的特性就是會一直復發,病人擺路邊攤維生,曾經每月支出三十萬的藥物費用,面對復發走投無路,始終跟著最信任的余主任,儘管手術次數愈多次風險愈大,而余政展「硬著頭皮開刀」,截至去年共經歷手術共九次,「以堅持與毅力守護病人的生命」。
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報告臺中慈院「大腸癌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他以2017年臺中慈濟醫院第一例腹腔內溫熱化療個案陳先生為例,存活已超過五年。精神奕奕的陳先生受訪說,「在慈濟感受到醫師不離不棄,彼此都有信心,不是只有醫師好,病人也要配合,把病交給醫師,信任醫師才有好結果。」
外科部主任余政展。(呂榮浩攝)
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呂榮浩攝)
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謝世榮近期的心臟手術畫冊,由簡院長呈給上人,謝主任也分享近期多個心臟大手術。同為六旬年齡的三位男性病人,都有高血壓或不同的三高問題,規則藥物控制多年,近期不約而同發生喘氣不適、心悸、心悶痛與食慾很差,導致無法工作、生活困難等情況,經診斷為嚴重心臟衰竭等多種疾病,必須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等多項術式。
三位病人的病灶位置特別,術式又多,困難度十分高,但如果不開刀,病人生命可能只剩幾個月。謝世榮主任說,所幸跨團隊合作,針對所有可能的風險細節預做處置,確實執行有效程序,最後順利完成高品質開心手術,讓他們最後都能恢復正常生活。
簡守信院長將謝世榮主任近期畫作呈給上人。(呂榮浩攝)
心臟血管中心主任謝世榮。(呂榮浩攝)
◎生力軍加入陣容更堅強
臺中慈院團隊今年有生力軍加入!牙科/口腔顎面外科主任陳萬宜,在口腔顎面外科有豐富經驗,他以「改『斜』歸正」為題分享個案,包括:各種上下顎面結構異常引起呼吸、打鼾、臉歪問題,經正顎等相關手術後獲得改善,前後對照的改變之大,讓人嘖嘖稱奇。
才任職兩個月的疼痛治療科醫師唐宗詠,專業是「拔苦除痛」。以臺灣醫界少有人做的「介入性疼痛治療」,為下咽癌遠處轉移的43歲男性病人,改善眼窩陣發性劇痛,治療後每日嗎啡用量減到四分之一,病人精神清爽且可自行起床步行如廁。肺癌併發脊椎骨轉移87歲女性,下背痛導致坐立難安,治療後疼痛分數從7-8分降到1-2分,病人術後開心交談,在看護陪同下拄著拐杖散步、日光浴。
牙科/口腔顎面外科主任陳萬宜。(呂榮浩攝)
疼痛治療科醫師唐宗詠。(呂榮浩攝)
◎肯定與展望
出席溫馨座談的來賓中,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姚仁祿,聽到多位醫師分享醫病故事十分佩服而感動,透露未來大愛劇場要拍四大志業,讓社會瞭解其中感人的故事,未來可望借用醫院場地安心拍戲,並以在Netflix上線為目標。前花蓮慈院院長高瑞和讚嘆臺中慈院在簡守信院長帶領下,年輕的大醫王已能傳承,癌症中心主任李典錕努力把科帶得很好,疼痛科能拔苦就是予樂。
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肯定簡院長在座談中提到花蓮慈院建院歷史,他表示回顧十分重要,這樣才能讓新進醫師傳承法脈精神。也邀請陳萬宜主任為教育志業增加力量、謝世榮主任跟醫學生分享,如何在忙碌的情形下,術後馬上把圖畫出來,展現醫學人文。
「臺中慈院醫療團隊為解決病人的問題用心研究各種疑難雜症,出自一份愛,這是慈濟跟其他醫療院所最大的不同。」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這麼說。林碧玉副總則以臺中慈院歲末祝福演繹道氣十足,讚嘆入法過程都展現堅定道心。
午後談心從下午直到暮色昏暗,上人結語肯定此次看很多、聽很多,也理解很多,看到每個人的互動充滿愛,如果沒有真善的方向,那有這麼美呢?感恩大家「以和供養」,很滿足、很安心。(文/曾秀英、圖/呂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