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誌搜尋
醫療科個案報告細膩見真情 醫療人文感人震撼
簡守信院長在上人卅日行腳臺中慈院時,推出醫療報告QR code版,搭配復古版流程手冊,讓與會貴賓手機掃描,輕鬆掌握簡報內容,在科技進步中呈現懷舊人文,創意令人驚豔,各科提供不同層次內涵的醫療個案,也成為可供分享的故事。
簡守信院長。(賴廷翰攝)
簡報QR code復古版。(曾秀英攝)
◎科技資訊QR code創意 醫療簡報一手掌握
卅日一早八時許, 上人緩步走進臺中慈院,醫護團隊早早在大廳等候。簡院長開宗明義介紹,報告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只要手機掃描QR code,代表臺中慈院不同科別分享的簡報、各種層次醫療內涵的故事,都能一秒下載。
簡報QR code搭配手寫毛筆流程手冊,經人文室方怡琇、資訊室陳民弦與院長室黃培芳等多位同仁聯手,並請出書法高手林富卿、蔡麗琴、林淑美等多位師姊,共同完成也讓隨師與大愛新聞的同仁,再也不必為了收集簡報煞費心思。
◎宋育民慈濟歌曲音韻揚 傅進華體貼失智家庭
神經內科醫師郭啟中主持串場,幽默趣味讓全場如沐春風。擁有美妙歌喉的內科部主任宋育民,在報告的一開始與最後,分別獻唱「美」、「苗山慈濟情」。他說,每天上下班往返醫院的五十分鐘車程練習,幾百次練唱下來,有些許沙啞。音韻打動在場每個人,唱罷仍讓人回味無窮。
宋育民主任獻唱美妙歌喉引人入勝。(曾秀英攝)
余政展主任說明高難度個案治療。(曾秀英攝)
神經內科傅進華以今年五月一日報到的「新進醫師」身份出場,事實上,他在慈濟已有廿年資歷,重新回到大家庭,更積極加入社區衛教、居家醫療與往診,走入社區,致力把神經科退化老年疾病提升到另一個層次,落實到社區。他分享多個失智家庭經歷,看見失智症在夫妻、父子與婆媳間關係的轉變與醫療團隊在過程中提供各種協助,成為家人的支持。結語是「體悟老化,是對身體的感恩;善解長者,是對生命的尊嚴 ;照顧失智是因為我們有愛。」
郭啟中醫師串場趣味十足。(曾秀英攝)
傅進華醫師失智故事充滿深情。(曾秀英攝)
◎周一帆頭頸腫瘤將取得國際認證 張滋圃引進眼神診斷技術
耳鼻喉科周一帆、神經科張滋圃兩位醫師分享出國進修,帶回來最新的醫療技術與新知。周醫師參加「國際頭頸腫瘤治療訓練計畫」,今年完成口試,即將拿到全國惟一一張認證。他也分享個案葉師兄為了做大體老師,寧可不手術,從一期拖到四期,從本來只要手術加追蹤的治療,最後得全舌切除的結果,幸運的是,三年追蹤結果良好,也藉機會提醒師兄姊建立正念。張滋圃醫師「擺盪的眼神」是從美國學回來的檢查技術,卅歲男性病人左眼皮不能閉合,經一一排除顏面神經麻痺到耳帶狀皰疹、中風,最後從眼睛的檢查發現問題出在腦部,磁振造影確診是「多發性硬化症」,由於發病時最能看出眼神擺盪的不同,他也期待未來能發展出簡單的APP程式,引導病人或是家屬記錄眼睛影像,以幫助醫師診斷。
醫師分享進修心得。張滋圃醫師。
醫師分享進修心得。周一帆醫師。
◎郭啟中醫病不忘找回家人 介紹邱國樑獲獎實至名歸
郭啟中醫師接著介紹深受巴金森氏症之苦的邱女士個案,他利用假日特地前往美濃,探視術後情形,手腳移動緩慢凍結的情形大幅改善,過程中提到在手術中跨院協力,希望更多人集氣,召喚楊道杰醫師回臺中慈院,只因為「我們…不只是同事,我們就是一家人。」他也介紹「大臺中醫師公會醫療卓越項獻獎」得主—邱國樑醫秘相關事蹟,待人處事溫文有禮,醫療專業眾口皆碑,獲獎實至名歸。
◎吳弘斌救援一家罕病 許權振傳承接棒在慈濟
耳鼻喉科主任吳弘斌分享泰雅族卓家三兄妹因罹患遺傳性疾病--尤賽氏症,出生時就聽不見,慢慢的會看不見,聾且盲如同海倫凱勒,好在拜電子耳手術幫助,他們都恢復了聽力。許權振副院長接棒以「薪傳半世紀、榮耀五十年」主題,說明師生、師徒的傳承。他說,花蓮首任院長杜詩棉教授是台灣耳鼻喉科宗師,而許副院長的老師謝地教授,也是杜教授的學生,因此慈濟與臺大耳鼻喉科關係非常密切。除各院人工耳蝸手術互相幫忙,彼此傳承,臺中慈濟醫院年輕的醫師都是慈大畢業生,一脈相承,希望成為超越醫學中心的典範醫院。
師徒分別上台分享。許權振副院長。
師徒分別上台分享。鼻喉科吳弘斌主任。
眼科夫妻檔--周兆峰與陳宥蓁醫師分享共同個案,林女士因糖尿病而視力模糊,還要照顧心臟有問題的孩子,兩位醫師透過玻璃體切除術及晶體植入術,分別幫他治療一眼,最終成功改善視力。林女士透過錄影畫面感恩 上人創立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楊超智主任分享新竹馮師兄被耕耘機碾過膝蓋,面臨可能截肢機危機,經手術搶救保住肢體,就像打通任督二脈已能拄著拐杖行走。
◎重症團隊醫護聯手照顧驚險個案 彼此感恩
胸腔內科沈煥庭分享在法國羅浮宮上班的朱女士履險經歷。朱女士因肺結核住院治療住院七日,突發性心跳停止緊急搶救恢復轉至加護病房,又確診腸結核,經加護病房團隊合作的照顧下順利出院。沈醫師後來收到朱女士寄來的禮物是氣切後使用的發聲管,他說可以看到病人復原回歸生活是重症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接著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謝珮琪則說明沈醫師在加護病房凝聚團隊力量給予病人最好照顧的努力。
眼科夫妻檔周兆峰與陳宥蓁醫師共同報告。(賴廷翰攝)
胸腔內科沈煥庭醫師。(賴廷翰攝)
◎中西醫合治轉命運 住院醫師學習典範向前行
罹患多發性神經炎的卅歲男子,在臺中慈院神經科林書漢醫師、中醫部莊佳穎醫師中西醫合治下,成功扭轉臥床命運重新返回職場,莊佳穎醫師感恩醫療體系讓中醫有發揮的機會。中醫部兩位住院醫師林昱廷、林彥辰透過影像,讓與會者認識住院醫師的一天,滿滿的教學、會議與往診、社區義診等內容,豐富這群還在努力邁向醫者之路的年輕學子的生活,這樣的成長學習環境,讓他們充滿感恩。
◎余榮敏搶救生命如履險 護師見證悲憫心
三個因車禍導致「主動脈創傷」的病人,是心臟外科余榮敏主任的分享主題,瞞著家人偷買機車的十九歲大學男生、上班族熟女及購物途中的老翁,都是命懸一線緊急搶救回來;另一位廿七歲的上班族同樣發生車禍,造成頸部半邊像自刎般既深又長的大傷口,送醫途中心跳停止十分鐘「等於已經死了的人」,一樣是緊急搶救恢復意識。余主任忍不住嘆了口氣,語重心長說,老中長三代不分年齡、性別;正在上學、上班還是購物,四個人、四個家庭的生死離別,說來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都是很難割捨,究竟是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到?行善、盡孝真的不能等。
余主任的同理心深深打動護理同仁。第一加護病房護理師劉菀倩以「偷拍」相片,分享他們眼中的余榮敏主任。他說,主任不太會說場面話,但大家都感受到他醫療上的專業,開完刀捨不得離開病人,總在病榻邊觀前顧後「碎碎念」,只要病人血壓高一點、血流量多一點,寧可在病床旁滑手機,等家屬探病時解釋病情,護理同仁也看到醫師用細心跟謹慎再三確定病情,同仁也彼此督促把病人照顧得更好。
莊淑婷副院長。(曾秀英攝)
護理之家同仁帶動音樂體操。(曾秀英攝)
◎余政展複雜病症細心做 以團隊用心為榮
腹腔鏡手術雖然已十分普及,但要做得好需要功力與口碑,外科部主任余政展正是公認的箇中好手。他深入淺出分享近三個月來面對四位手術高難度病人,給予不同的醫療處置。其中,確診為胃癌合併主動脈旁淋巴轉移的五十六歲男性,過去認為一旦轉移即是萬劫不復,手術無益。余主任說,化療後發現淋巴結縮小,透過手術切除肉眼可見病灶,配合直腸外科的腹腔內溫熱化療殲滅肉眼不可見的癌細胞。他說,臺中慈院最大的特點是「團隊用心」,大家都同心把對病人的服務做到最好。
◎護理之家首創返家率 獲國家品質標章銅獎
慈濟護理之家四位同仁帶動全場,隨音樂做做簡單體操,為莊淑婷副院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主題做最佳暖身。他表示,護理之家二○一四年啟業至今三年多,努力承擔只為達到 上人期許「中繼站」的目標,首創全國護理之家的「返家率」監測指標,不只獲得國家品質標章銅獎,也獲臺中市副市長肯定,未來將在全國推動這項監測值指標,目前返家率達百分之五十八。
上人開示(賴廷翰攝)
上人開示(賴廷翰攝)
精彩而溫馨的座談內容,讓上人感受「用心」。他肯定細心診斷對症下藥對病人最好,醫師的細膩也很感動人;提到中西醫合作,正是建院之初期待的「發揚中國文粹、醫療精華」;看見師徒傳承與醫護互相關心, 上人認為是醫療人文的真情付出;護理之家讓老人家返家享受天倫之樂,則是人道精神的醫療人文,期許讓護理之家成為住民的心靈的家。
(文、圖/賴廷翰、曾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