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模」王---郭啟中醫師另類問診風格獨具
醫師節將屆,具備獨樹一格問診方式的醫師,特別有話題性。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郭啟中醫師模擬動作障礙病患維妙維肖,成為他與病患與家屬溝通最佳利器,另類風格有助及早確診,白袍下的同理心也打破白色巨塔總是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
郭啟中醫師在神經內科領域專長是動作障礙,他說,所有運動平衡協調性功能的失調都會造成動作障礙,其中,巴金森病是最常見的一種,由於致病原因很多,不同的動作症狀代表不同區域神經出現問題,而些微的差距對診斷又有很大的影響,因此,鑑別診斷確定明確的障礙形式很重要。
郭啟中醫師表示,初期輕度的動作障礙,並非整天持續反覆出現,門診患者或家屬諮詢包括手、腳或步態動作障礙困擾時,短短廿分鐘不到的門診時間,如果看不到症狀,病患又沒辦法清楚的描述,往往難以抓到問診重點,可能會拖延治療,「會模擬病患肢體行為,也是為了方便跟病患與家屬溝通。」
十年前,剛升主治醫師時,他就想到模擬病患可能發生的障礙動作,以確認症狀,經過仔細的觀察、揣摩,久而久之會做的形式愈來愈多,也成為跟病患及家屬溝通的方式之一。相較同領域醫師多以相片、播放其它病患的影片確診,「現場真人模擬」的問診方式在國內極為少見,風格獨樹一幟,堪稱杏林「模」王。
模仿動作障礙的好功夫對及早確診大有幫助,讓郭醫師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某次在急診病床上躺著的年長男性,醫護人員都看不出他有任何不適,反而是站在一旁的太太左眼黑眼圈明顯淤血,他當下頗為納悶,詢問之下,原來她的眼睛是被枕邊人在睡夢中突然胡亂揮動的手打中受傷。
不同的動作障礙來自不同部位的神經損傷,郭啟中醫師想進一步了解病患手腳究竟是顫抖還揮動、抽動或不特異性的亂動、異動症,但問了半天,太太都說不出個所以然,結果他藉著模擬動作,供家屬確認,查出病患罹患腦部殻核區域出血或梗塞性中風的「半邊芭蕾舞症」,立刻給予正確治療,預後不錯。
動作障礙指無法自主的動作,對一般人而言,要學習動作障礙並不容易。郭啟中醫師之所以能將病患的動作模仿得維妙維肖,他說,那是因為病患的動作發揮「鏡像效應」投射在腦中,他在不自覺中學會,所以病患都是他的老師。
這些動作障礙除常見的巴金森病外,光是顫抖就分成原發性、退化性顫抖,以及動作中、姿態性顫抖,還有肌躍症、瞼痙攣與半面痙攣,與舞蹈症、芭蕾舞症、靜坐不能等類似症狀,它們的症狀多為不自主動作。其中。半面痙攣的耳朵、眼瞼會出現一邊動、一邊不動的症狀,屬於模仿難度比較高的動作。
周邊的人看到郭啟中醫師維妙維肖的動作障礙模擬,不只全身肢體擺動自然,還發出感覺隨意的聲音,多半都十分驚奇,「真的很像吔!」有的病患因此笑出來,甚至懷疑醫師是不是也有病,郭啟中醫師都是微笑以對。
他說,動作障礙病患深受動作無法自主的痛苦,來自周遭的異樣眼光令他們困窘,往往會造成社交生活的困擾,身為醫師能感同身受,也因為同理能自然而然的模擬,拉近與患者及家屬的距離,做最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