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師聞聲救苦 掌握科技跨海照顧病人 張華茹護理大愛 癌末病患回臺獻上感恩
現代科技因為護理同仁的「有心」,成為病人居家照顧的「利器」。臺中慈濟醫院傷造口護理師張華茹經常下班後回到醫院,為傷造口棘手複雜的病人換藥,還想辦法透過通訊軟體,越洋指導移居海外病人解決造口出問題的燃眉之急。張華茹「聞聲救苦」的護理大愛,讓病人陳女士回國還來探視,也承諾好好照顧身體,做為「護理師節」送給張華茹的禮物!
五十一歲陳女士,去年九月因嚴重脹氣掛急診,檢查發現乙狀結腸從正常拇指大小腫脹到手臂般粗,醫師研判病情已發展到癌末,緊急動刀後做結腸造口,再由傷造口護理師張華茹接手照顧,指導傷口照護及貼造口。眼看一切如常的一個月後,陳女士造口周圍竟出現嚴重皮膚炎,張華茹想辦法使用各種不同敷料,仍未能明顯改善,分析各種原因認為,口服化療藥合併放射線治療,導致復原能力降低,使造口跟人工血管皮膚都出問題。跟醫師討論後,暫停治療,病況不能大意,陳女士住院期間即使下班在家,只要知道陳女士傷口出狀況,她馬上讓另一半照顧孩子,直接趕回醫院,親手幫陳女士換藥,直到傷口慢慢起色,才鬆了一口氣。
用心的背後是一份視病猶親的關懷,張華茹說,陳阿姨兩個女兒遠嫁國外,她隻身在臺,造口皮膚問題雖然解決,但懷孕的女兒,擔心媽媽傷口再出事,十分憂慮。張華茹跟陳阿姨的女兒年齡相仿,同樣身為人女、人母,真心體會這些兩難的掙扎,他告訴即將離臺待產的女兒「放心回去,我幫你照顧媽媽,有問題再視訊告訴你。」
「沒關係,華茹,你慢慢來。放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已,會每天跟皮膚菩薩說,你要好起來噢!」陳女士安慰的話,讓擔任護理十多年的張華茹深深感動,「因為阿姨能體會護理人員的用心,沒有責怪反而會感謝,因此更有動力。」張華茹說,看到阿姨傷口好轉,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她也感謝困難造口的課題,讓她增加處理經驗,可以面對未來的案例。
陳女士決定出國幫女兒做月子,想「共度也許是最後一個年節」,他跟張華茹護理師間的情誼跟著延續到海外。張華茹記得最特別的一次是,陳女士碰到跟臺灣不同型式的造口袋,張華茹判斷,文字無法清楚敘述,直接用模型錄一段教學影帶上傳通訊軟體,視訊解決她的燃眉之急。張華茹貼心做後盾,讓陳女士得以安享天倫、四處出遊,她也決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做為給醫護團隊最好的回報。」
張華茹說,病人能恢復是整個團隊廿四小時照護的成果,也需要護理師與病人彼此共同努力,畢竟「生病真的不好受,護理人員往往必須承受很多情緒,尤其護理師就像小蜜蜂,成天嗡嗡嗡飛來飛去,忙不停,有時病人一句關心話、一點鼓勵,那怕是一句謝謝也好,就可以讓護理人員更有動力走下去。」
護師節前夕,陳女士返臺追蹤病情,提到國外各種醫材都比國內貴,購買也很不方便,她曾有一天人工貼皮用完,只能晾著肚子等了五個多小時,對比臺中慈濟醫院醫護團隊無微不至的照顧,她感恩張華茹護理師盡心盡力照護皮膚傷口,連千山萬水之外的歐洲都能幫她解決問題,陳女士也不忘病房護理師余芝儀、許凱婷的付出。她說,這些年紀輕輕的女孩,替不相識的病人把屎把尿,她看在眼裡,感動到會掉淚。陳女士說:「大家都吃五穀雜糧,誰不會生病?健康時要想到生病時誰來救、誰來照顧?應該多替護理師打氣、給他們鼓勵。」
介紹傷造口師:
張華茹從事護理工作十三年,踏入傷造口領域五年,原本就在外科系,看多傷口病人,對照顧傷口有興趣。主要照顧:壓瘡、動靜脈潰瘍、糖尿病足或是要截肢等的困難傷口,有些病人無法動刀,如癌症傷口,傷口照護就要由傷造口介入。
傷造口師的工作特色:病人的傷口有味道,不能怕臭、不能怕髒,不然會傷害病人的自尊,怕髒臭就很難跟病人建立關係。他之前照顧過傷口長蛆的病患,家屬在旁邊說你們好勇敢,她一直沖水,蛆就一直跑出來,旁人看了害怕,他卻明白這樣傷口會愈來愈好,就會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