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產後護理指導
一、子宮環形按摩:
適當子宮按摩可促進子宮收縮,幫助子宮的復原及惡露的排出,避免出血,施行方法如下:
1.先排空膀胱,以避免脹滿的膀胱導致子宮收縮無力。
2.平躺於床上。
3.將一隻手置於恥骨聯合的上方支托子宮,以便給予子宮固定,避免子宮內翻。
4.另一隻手輕壓腹部,尋找子宮底位置。
5.腹部觸壓時子宮是鬆軟時,用手掌稍加施力於子宮位置作環形輕柔按摩,一直按摩至子宮成硬球狀。
二、惡露自我評估:
分娩後,子宮內剝落的蛻膜海綿層及血液會由陰道排出,稱為惡露。
(一)惡露量的評估:
1.微量:1 小時內衛生棉之惡露量小於 2.5cm(1 吋)。
2.少量:1 小時內衛生棉之惡露量小於 10cm(4 吋)。
3.中量:1 小時內衛生棉之惡露量小於 15cm(6 吋)。
4.大量:1 小時內惡露浸濕整片衛生棉。
(二)惡露的特色:
1.紅惡露:約在產後 1~3 天期間分泌,分泌物呈鮮紅色,量多,當站起或活動時流量會更增加,可能沒有味道或稍有腥味。
2.漿惡露:約產後 3 天後出現,分泌物呈粉紅或棕色,中量,伴有血清狀物質,沒有味道。
3.白色惡露:約產後 10~15 天後出現,分泌物呈白色或黃色,少量或微量,沒有味道。
4.餵母奶可以幫助子宮較快恢復正常,惡露也會較快排淨。
5.惡露排淨平均約需 21 天,有些約在 14 天停止,有些則可能長達 6 個禮拜之久,提醒產後 6 個星期以前不要使用止血棉塞。
6.若有大血塊、惡臭或鮮血流出等異常現象,應立即請教醫護人員。
三、會陰自我照顧:
(一)會陰傷口的護理:
1.產後 24 小時內傷口若有腫脹情形,可採冰敷,每 15 分鐘一次,隔 1~2小時再執行一次冰敷,可減輕疼痛及消腫。
2.產後 24 小時後若有腫脹,可用煮沸後的溫開水做溫水坐浴,每天執行2~4 次,每次浸泡約 15-20 分鐘。
3.每次解完大、小便後皆要做會陰沖洗,至少持續 1 週以上,或至惡露乾淨為止。
4.會陰傷口不須擦藥膏,保持清潔乾淨即可,若傷口有越來越痛,請立即告知護士或是醫生。
(二)會陰沖洗方法:
1.將需要的用物先備好帶到廁所。
2.坐在馬桶上或半蹲。
3.以裝有溫開水的沖洗器由前往後沖洗。
4.沖洗後以衛生紙擦乾。
四、剖腹生產的傷口該注意些什麼?
1.術後約第二天或第三天醫師會換藥一次。
2.若需拆線傷口,則依醫師囑咐拆線。
3.住院期間傷口勿淋濕,若紗布滲濕則儘快通知護理人員或醫師更換紗布,查看傷口,以減少傷口發炎情形。
4.依個人肌膚敏感程度自行購買使用美容膠或透氣紙膠。
5.返家後,保持傷口乾燥清潔,不需擦藥。
6.傷口紙膠不必天天更換,如紙膠脫落或不密合,則可輕輕撕下,更換新紙膠。
7.每天擦澡時,檢查傷口周圍皮膚,如有紅、腫、熱、壓、痛、滲血、滲液等異狀,請提早返診。
8.紙膠作用在預防疤痕增生,可依個人情況約貼 3~6 個月即可。
五、排尿問題:
1.自然分娩後,膀胱尿道可能會因生產而受傷、水腫,使少數產婦無法感覺膀胱是否滿了,或已完全排空。
2.由於會陰傷口疼痛、腹內壓減少及腹肌鬆弛的結果,可能會造成產後小便困難或解不乾淨的感覺。
3.產後 6~8 小時應可恢復正常排尿功能,若產後 6 小時有自解或首次解尿後尿量小於 100c.c 則須導尿。
六、下床活動:
1.產後第一次下床,可能會因姿勢改變而引起姿勢性低血壓,或空腹造成血糖下降而頭暈,故應採漸進式下床,即開始時先坐在床緣,休息 3-5 分鐘,無頭暈時再慢慢站起,確定頭不暈後再離開床緣,建議活動時最好有家屬或醫護人員陪伴協助。
2.產後 24 小時後適合下床活動,可以幫助腸蠕動、減輕腹脹、及預防血栓性靜脈炎。
3.下床時,剖腹產者可使用束腹帶或用手支拖傷口,以減輕傷口的疼痛。
4.剖腹產者如短期未下床,則可於床上執行被動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以預防靜脈血液的滯留。
七、產後其他正常現象:
1.大量盜汗~多補充水份。
2.如有妊娠紋則有皮膚搔癢現象,勿抓癢可擦些水溶性乳液。
3.產後哺餵母乳的婦女約產後 4~6 周恢復排卵與月經周期,故仍須做好避孕措施。
八、坐月子期間如有下列不正常症狀請盡快返診:
1.解小便有灼熱感及疼痛。
2.發燒,體溫>39 度。
3.惡露量比平日多、顏色轉鮮紅及有惡臭味。
4.乳汁性質異常,如有膿、含血。
5.乳房紅腫、劇痛。
九、產後檢查須知:
1.產後 4-6 星期內擇日返院檢查,請自行掛號,並返診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2.請攜帶健保卡。
3.特殊拆線者會約好時間回診。
4.若無德國麻疹抗體者,於退奶後請至門診施打疫苗,且三個月內不可懷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