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的中醫調理
痛經的中醫調理
根據統計,約有50%女性都有程度不同的痛經經驗。痛經症狀不一,不過發生時間是在月經期或月經前後,症狀從下腹悶痛到劇烈疼痛,也有腰酸背痛甚至有時會出現噁心、嘔吐、頭痛、腹瀉、腹脹或情緒不穩的症狀,嚴重可能會臉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昏厥。
痛經的分類
痛經可分兩大類:
原發性痛經:此類痛經無器質性病變,隨著年齡增加及生產後,症狀會改善或消失。可能原因為內分泌失調、前列腺素過多造成子宮收縮過強而使肌層產生缺血及缺氧,進而引發疼痛。此類病人通常是月經剛來或初經不久後開始有相關症狀。
次發性痛經:此類痛經跟婦科器官有實質病變有相關,發生原因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粘黏,慢性骨盆充血,骨盆腔發炎,裝置避孕器等。可由婦科檢查與超音波掃瞄找出病因。
中醫對痛經的觀點
痛經屬中醫「經行腹痛」的病名,主要是因為氣血失調,經脈不通,引發疼痛,因此中醫治療著重在「通調氣血」。在平時審病求因,治療根本問題:行經時則是是行血止痛,緩解疼痛。
痛經的保健護理
生活起居:
(1)保持個人清潔,避免月經時抵抗力減弱,導致感染加重疼痛症狀。行經期尤要避免行房、盆浴、游泳。
(2)保持心情放鬆愉快,尋求抒解壓力的方法,可減少疼痛。
(3)平時適度的運動可以提升身體抵抗力,但行經時因體力下降,抵抗力減弱,劇烈運動反而更加重經痛。
(4)避免受涼,以免身體血液循環減弱,更使經脈凝滯,導致經血疏泄不利,加重疼痛。並可適時以熱毛巾熱敷下腹,溫通血脈,減輕疼痛。
(5)作息正常,避免晚睡甚至熬夜,讓身體充分放鬆休息。
(6)香菸中的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刺激子宮收縮加重,經痛加重,因此要避免吸煙。
痛經的飲食護理
均衡攝取,不偏食。
食物以溫熱為主,少食寒涼生冷,避免經脈凝澀,血行受阻。
食物調理儘求清淡,少食肥厚油膩,烤炸、辛辣之品。
痛經的食療
薑母紅糖茶:老薑五片,加入適量紅糖(黑糖尤佳),熬成湯汁,行經時代茶飲,可減緩經痛。
玫瑰花茶:玫瑰花三錢,加入適量冰糖,沖入約150cc熱水,可於減緩經前不適。
乾薑黑豆大棗湯:乾棗六錢,黑豆三兩,大棗一兩半,水適量,加入適量紅糖熬煮,可緩解經痛腰酸。
元胡益母草煮蛋:元胡六錢,益母草一兩半,雞蛋兩個,加水同煮。雞蛋熟後剝殼再放回煮約20分鐘。
痛經的穴位按摩
三陰交:內踝尖直上四橫指、脛骨後。
氣海:肚臍下兩橫指。
關元:肚臍下四橫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