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推拿簡介
傷科推拿簡介
推拿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醫療處置行為,在原始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勞傷,損傷和各類疾病,當有些人用手去撫摸,按壓某些部位時會使疼痛減輕,經過反覆驗證這些療效的經驗累積,漸漸就形成了按摩推拿的治療系統。
不同民族各自發展出不同特色的推拿按摩方法。而所謂的中醫傷科推拿,是依據中醫理論和經絡穴位指導下,在體表施以各種特定手法施以各種特定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體活動,來恢復或改善身體機能。
傷科推拿,操作需要技巧,具備解剖學及神經學的知識,應用性廣,效果卓越。推拿手法有:擠壓、擺動、摩擦、振動、敲擊、關節運動等六大類,包括推法,拿法,滾法,揉法,按法,壓法等手法。
傷科治療的作用機轉
疏通經絡。
促進氣血運行。
調整臟腑功能。
滑利關節。
增強抵抗力。
傷科推拿適應症
急性瘀青腫痛:肌肉、關節,一般跌打撞仆、扭傷,挫傷急性期宜作輕度推拿治療及外敷消腫藥膏(如意金黃散),等腫消退之後才可適度用力推拿。
運動傷害:運動造成的各部位肌肉,筋膜、韌帶,關節扭傷、挫傷、拉傷、例如: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打籃球扭傷腳踝、手指挫傷等等。
職業病:長時間使用電腦造成的手指或手腕肌筋膜炎、腕隊道症候群,及姿勢不良造成頭頸痛、落枕等。
慢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五十肩、退化性關炎、痛風、坐骨神經痛、腰痛、膝關節痛、跟腱周圍炎、足踝痛、足跟痛、手足麻木等,及各種關節損傷後遺症。
骨科:骨折、關節脫臼、接骨及整復歸位前之鬆筋手法,以及骨折癒後和及整復後的功能恢復。
整脊復健:脊柱滑脫、脊柱旋轉、彎曲,脊柱神經壓迫,整脊復健前之鬆筋手法。
內科功能性疾病:如高血壓、喘咳、潰瘍病、胃下垂、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癱瘓、小兒常見病、婦科病等。
傷科推拿禁忌症
骨折初期:若骨折伴隨扭傷,應該等骨骼癒合後(常需3個月),再開始推拿修復筋脈。
診斷不明的骨折、勞損、損傷伴有神經症狀。
腫瘤、骨髓炎、結核病、骨質疏鬆。
急性關節扭傷,腫脹嚴重者。
急性軟組織挫傷,腫脹嚴重。
嚴重心、肺疾病,或有出血傾向的疾病。
施行部位的皮膚有損傷或皮膚病者。
懷孕或月經期婦女,腰胝部、腹部和大腿內側不宜推拿。
體質過於虛弱者:雖然推拿有助消除疲勞,但身體太虛弱、非常勞累、劇烈運動後,都不宜做推拿、拔罐和刮痧。因為身體血脈運行需要一定的體力,體虛疲勞接受推拿,反而會消耗更多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