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燒怎麼辦?

小孩發燒,是所有父母都會面臨的狀況,也是父母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問題,就讓我們 一起了解發燒正確的處理方法吧!

一、什麼叫做發燒

簡單說,通常腋溫超過37.5℃,口溫、耳溫超過38℃時就是發燒。發燒是身體對外來病原體侵襲的一種「正常」反應,會發燒表示身體防禦能力正常。而發燒的治療,重在發現引起發燒的原因並對症治療,而非發燒本身。

二、發燒的基本概念

1.發燒是身體有潛在感染或發炎而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

2.發燒對病人有保護作用,因為體溫上升對體內致病菌造成不利的生存環境,且能加強人體免疫系統反應。

3.小孩的發燒大部份是由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發燒本身並不會影響腦部功能。因為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除非是某些引起腦部病變的發燒如腦炎、腦膜炎等。

三、小兒發燒的可能原因:

外在因素:體溫會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例如衣服穿著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等。

內在因素:感冒、氣管發炎、中耳炎、喉頭發炎或其他疾病…等等。

其他:預防針注射,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等等之反應。

四、發燒處理原則:

(一)非藥物的處理方式

應定時一天量體溫3次並記錄

衣服穿著和平常一樣即可,毋需多添衣服;穿太多衣服, 流汗太多,更容易發生脫水,反而應去除不必要的衣物,以幫助散熱。

要補充足夠的水份。尤其是嬰幼兒(二歲以下),有時會因水份攝取不夠,引起所謂「脫水熱」。

若體溫於38.5℃以下,可給予睡冰枕(小於3個月的小孩建議用水枕不用冰枕),洗溫水澡(泡20-30分鐘)等有助退燒。

(二)退燒藥物的處理:須經醫師指示使用,尤其是小於6個月以下小孩在使用退燒藥更要小心。

退燒藥依劑型有下列幾種:

栓劑:

*因由肛門給藥,所以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

*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水便排出。

口服劑

*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作用,通常每6小時服用一次。

*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不適用。

針劑:

*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不主張快速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注射部位不當可能造成神經麻痺。

 

五、其他注意事項

 

請依照醫師之囑咐按時服藥或使用退燒劑。

如有下列情形時,請立即就醫:

發現小孩有抽搐、活動力不佳、異常哭鬧、持續性劇烈嘔吐、食慾不佳或持續3天以上發燒情形。

嬰幼兒(小於5歲)的發燒常伴有熱痙攣(抽筋)的併發症,最常發生於6個月到5歲的小孩。常在發燒24小時內發生,一般是良性的,抽搐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有熱痙攣體質的小孩,發燒時,為避免高燒引起「抽筋」,應先服用退燒藥,並且儘速就醫。

 

發燒是體內防禦系統發揮功能的表徵,也是父母意識到小朋友生病的重要訊息。因此當小兒發燒時應儘快就醫以確定病因;但發燒並非一定要吃退燒藥,除非高燒造成身體的不適,否則當疾病緩解後體溫就會自然恢復!

 

總之,發燒只是一種症狀,沒有什麼不良後果。信賴醫師,耐心與醫師合作,接受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病好了,燒自然就退了。

參考資料:

成大附醫護理部兒科病房(小兒發燒正確處理)

北榮兒科宋文舉主任--發燒

長庚醫院—小兒科護理部(小兒發燒)

長庚兒童醫院--顏大欽醫師(小兒發燒處理原則)

Related Articles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