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使用中藥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一、"看病時"您該告知醫師那些事項?
1. 是否曾有對藥品或食物過敏:事先告知以避免可能會產生類似的過敏反應。
2. 是否已懷孕或計劃懷孕:有些藥品會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而對胎兒造成危害。
3. 是否有哺乳或計劃哺乳:有些藥品會經由乳汁進入嬰兒體內,而對嬰兒造成危害。
4. 是否有吸菸、喝酒:吸菸、喝酒都可能影響藥品的代謝,進而影響藥效。
5. 務必告知您正在服用的中藥、西藥或健康食品,以免會產生相互影響。
二、服藥"前"該注意那些事項?
◎正確的服用時間:
1. 若有同時服用西藥需與中藥間隔一小時以上再服用,以免中、西藥品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
2. 用於治療某些胃腸道疾病的中藥及滋補藥,宜飯前服用。
3. 對胃腸有刺激的中藥及消食健胃藥,宜飯後服用。
4. 空腹時適合服用驅蟲藥及瀉下藥。
5. 安神鎮靜藥適宜於睡前30~60 分鐘服用,以期能即時發揮藥效。
◎服用禁忌:
1. 不宜以茶併服中藥,以免失去藥效。
2. 服藥期間凡屬生冷、黏膩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應酌情避免,否則易有消化不良、胃腸刺激或影響藥效。
3. 服藥期間,應避免吃油炸、辛辣食物。
4. 小兒服用中藥時,不宜與牛奶一起混合服用,一來牛奶可能會破壞藥性,二來寶寶日後會怕藥味而排斥喝牛奶。
5. 女性月經來時是否停藥,則需視治療目的而定,必要時請與醫師或藥師充分討論後再服用。
三、服藥"後"該注意那些事項?
1. 不可將中藥與他人分享:每個人的病情和對中藥的反應不盡相同,即使症狀相同也不可將自己的藥品與他人分享。
2. 配合醫囑完成療程:某些中藥有一定的療程才能完全發揮藥效,除非醫師有交待,即使症狀已有改善,也不可自行停藥,以免病情復發或惡化。
3. 若服藥後有任何不適反應(如心悸、腹痛不止、頭暈、發汗不止、噁心等),應立即停藥並儘速與醫師或藥師聯絡。
一、選擇正確的煎藥器具:
煎煮中藥以使用陶瓷鍋或煎藥壺為最佳;市售常見的不銹鋼鍋或煎藥壺也可,因其導熱較快,需特別注意煎煮時間及火候的控制。忌用鋁、鐵或錫金屬等器具,以免容器析出金屬成分,或與中藥之有效成分結合,而影響了藥效。
二、一般藥材煎藥方法:
◎水量:藥材放入鍋內後加冷水,水量以浸過藥材2公分為宜,如有些藥材浮在水面上,則須稍加攪拌,令藥材浸泡30分鐘再進行煎煮。
◎火候及時間:一般一帖藥分兩次煎煮
1. 頭煎:先用大火加熱 ,待煎沸後改用小火,收至1碗水(200c.c) ,即完成頭煎。倒出藥汁,留用。
2. 第二煎:藥渣再加入冷水與藥材平齊,以同樣的方式再煎煮第二煎。即完成第二煎,倒出藥汁,藥渣即可丟棄。
◎混合服用:將頭煎和第二煎的藥汁混合均勻,平分成兩份,早、晚飯後(或飯前)各服一碗,有特殊指定服用方式請遵醫囑。一般補益藥宜在飯前服用,對胃腸有刺激者宜於飯後服用。
三、特殊藥材的煎藥方法:
依適用症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煎煮方式,如感冒藥的煎煮時間即不宜過久;而滋補藥材,則宜小火久煎,使有效成分慢慢釋出。
四、特殊藥物的入藥順序:
◎先煎:將需要先煎藥材先放入鍋內加水煎煮,先煎煮30 分鐘後,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繼續煎煮至完成。
◎後下:一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材,為防止揮發油等有效成分在煎煮時散失,應於頭煎結束前的5~10 分鐘,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材繼續煎煮
◎包煎:藥材質地過輕、細小者,或者煎煮後易糊化、混濁的藥材,宜先以紗布或過濾袋包裹藥材後再煎煮。
◎另煎:一些貴重藥材,為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材吸附而折損,宜分開單獨煎煮。頭煎40 分鐘,第二煎20~30 分鐘,待要服用時再和其他藥汁一起併服。
◎沖服:某些芳香或貴重藥材,不宜加熱煎煮,待服用時加入此藥,攪拌均勻即可服用。
◎熔化(烊化):膠質、黏性大的藥材,避免黏鍋煮焦或黏附於其他藥材而影響藥效,需用溫熱的藥汁以小火加熱,稍加攪拌至完全熔化後再服用。
● 一般來說,不論是藥材或濃縮中藥,都應放置在陰涼、不受潮及小孩不易拿到處為佳。
● 平時不吃之中藥最好能放置在密閉容器、冰箱或防潮之處,以防受潮發霉、變質或被蟲蛀。
● 若濃縮中藥有發霉、變質、嚴重結塊或發出異味,應立即停服,與醫師或藥師聯絡。
● 中藥可以依循一般廢棄藥物檢收方式處理,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擅自把中藥混水倒到馬桶或者洗手台水槽,以免造成環境污染。若您所在縣市,垃圾是以焚燒方式處理,這樣中藥可以直接和垃圾一起丟,經過焚燒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
為了安全起見,記得一定要告知醫生您目前所服用的藥品或健康食品
中藥 | 西藥 | 併服之影響結果 |
牡蠣、石膏、龍骨、石決明、瓦愣子、珍珠粉 | 四環素(Tetracycline) | 減少四環素吸收,影響西藥藥效 |
山楂、烏梅、女貞子、五味子 | 碳酸氫鈉(NaHCO3) | 酸鹼中和、中西藥皆降低藥效 |
山楂、烏梅、女貞子、五味子、山茱萸 | 磺胺類藥(Sulfonamides) | 增加尿結晶的形成,損害腎功能 |
白芷、大茴香、阿魏、當歸 | 抗凝血劑(如Heparin, Warfarin)、纖維蛋白分解劑(如Tirofiban) | 增加出血風險 |
丹參、薑黃、黃耆、蒲公英、丁香、紅花、莪朮、延胡索、黃芩、山楂 | 抗凝血劑(Heparin, Warfarin)、抗血小板劑(如Aspirin, Clopidogrel)、纖維蛋白質分解劑(如Tirofiban) | 增加出血風險 |
當歸 | 降血壓藥 | 增強降血壓藥效
|
地榆、虎杖、大黃、訶子、兒茶、茶葉、側柏葉、萹蓄 | (1)維生素B1 | (1)產生沉澱、影響維生素B1吸收 |
(2)維生素B6 | (2)形成錯合物、維生素B6效果打折或失效
|
|
(3)四環素(Tetracycline)、紅黴素(Erythromycin)、黃連素(Berberine)、麻黃素(Ephedrine)、安茶鹼(Aminophylline)、阿托品(Atropine)、利血平(Reserpine)、洋地黃(Digitoxin)、地高辛(Digoxin)、磷酸可待因等(Codeine) | (3)互相產生沉澱、影響吸收 | |
萹蓄、澤瀉、白茅根、夏枯草、金錢草、牛膝 | 保鉀利尿劑( 如Amiloride、Spironolactone) | 易致高血鉀,可能產生下肢感覺異常、心律不整、呼吸困難 |
甘草 | 利尿劑(Diuretics) | 易致低血鉀,可能產生四肢麻痺、手足抽搐 |
麻黃、麻黃湯、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葛根湯 | 降血壓藥 | 降低降血壓藥效 |
含人參、甘草或鹿茸等成份之中成藥(如十全大補湯、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等) | 降血糖藥 | 降低降血糖藥效,使血糖上升可能產生口渴、多尿、疲倦、虛弱無力、噁心、嘔吐、呼吸加速、脫水 |
含有朱砂的中成藥(如紫雪丹、七厘散、七珍丹、蘇合香丸、朱砂安神丸等) | 溴化鉀(鈉) (KBr ,NaBr)、碘化鉀(鈉) (KI,NaI) | 引起排出赤痢樣大便而導致藥源性腸炎 |
綿茵陳 | 奎尼丁(Quiuidine) | 形成不溶性的結合物,而影響奎尼丁吸收 |
藥酒 酊劑(安息香酊、遠志酊等) |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 | 形成具有毒性的醇合氯醛,加快吸收,嚴重時會引起中毒死亡 |
中樞抑制藥苯巴比妥(如phenobarbital) | 使作用加強而引起昏睡 | |
六神丸中含有蟾酥 | 洋地黃類( Digitoxin、Digoxin) | 洋地黃中毒,易引起心律不整 |
婦女懷孕期間,坊間某些中藥易引起流產或危害母子健康,一般不得使用或必須謹慎使用,若您已懷孕或計劃懷孕於看診時務必告知醫師,懷孕期間服用任何中西藥和健康食品,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
類別 | 常見市售的藥材 |
辛溫燥熱藥 | 川烏、肉桂、厚朴、乾薑等 |
破血藥 | 川牛膝、沒藥、乳香、紅花、桃仁、益母草、荊三稜、乾漆、劉寄奴、瞿麥、蘇木等 |
吐下滑利藥 | 木通、冬葵子、巴豆、皂莢、芒硝、牽牛子、滑石、薏仁、藜蘆等 |
烈性藥 | 大戟、白附子(禹白附)、生南星、半夏、芫花、烏頭、常山、黑附子(天雄)等 |
昆蟲、動物類 | 水蛭、地膽、斑蝥、蜘蛛、蜈蚣、螻蛄等 |
宣竅 | 牛黃、麝香等 |
沉降藥 | 代赭石等 |
含重金屬 | 水銀、砒石、硫黃、雄黃、錫粉、磠砂等 |
複方中藥 | 七厘散、小活絡丸、大活絡丸 、木瓜丸、木香檳榔丸、牛黃解毒片(丸)、玉真散、血府逐瘀湯、安宮牛黃丸(散)、防風通聖丸、附子理中丸、桃核承氣湯、涼膈散、雲南白藥、復原活血湯、藿香正氣散等 |
註:未詳列者,必要時請與醫師或藥師充分討論後再服用。
1. 偏熱性體質的人(較怕熱、易口乾、喜歡喝冷水、小便黃赤、容易便秘、煩躁、面色紅):不宜多吃溫熱性、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油炸物、辣椒、胡椒、芥末、薑、蔥、蒜、韭菜、香菜、荔枝、龍眼 、榴槤、羊肉、狗肉、煙、酒之類。
2. 偏寒性體質的人(較怕冷、 口不渴、 手足冰冷、小便清、 容易腹瀉、面色蒼白):不宜多吃寒涼性的食物,如冰品、 西瓜、 柚子、 柑橘、 梨子、 荸薺、冬瓜、苦瓜、 茄子、筊白筍、海帶等。
3. 服人參時要禁食蘿蔔,因為蘿蔔消食、耗氣,會使人參失去補氣的作用。
疾病 | 飲食忌諱 | 影響 |
失眠 | 忌濃茶、咖啡、香菸、辣椒、大蔥、洋蔥、大蒜、胡椒、桂皮、茴香、花椒 | 不易入睡 |
中風 | 忌高鈉鹽食品、高膽固醇食物、油膩食物、煙、酗酒、辛辣刺激 | 增加再次中風的風險 |
心臟病 | 忌油膩食物、動物性脂肪 | 心血管阻塞 |
高血壓 | 忌煙酒、油膩及重鹽食物、情緒激動、沐浴高溫(泡溫泉) | 血壓上升 |
支氣管哮喘 | 忌海鮮、冷飲、煙、過甜食品、辛辣之物、蛋類和乳類 | 易引起哮喘 |
胃病 | 忌辛辣刺激、堅硬粗糙、烤炸、過冷過熱、易於脹氣之物、煙、酒刺激 | 胃痛加重 |
肝炎 | 忌辛辣刺激、動物內臟、油膩食物、酒、粗纖維食物(如空心菜、大白菜、韭菜) | 增加肝臟負擔 |
腎病 | 忌吃高鈉鹽食品(如:豆瓣、榨菜、豆腐乳)、油炸燒烤、辛辣刺激 | 增加腎臟負擔 |
甲狀腺亢進 | 忌含碘食物(如海魚、海菜、海帶、昆布)、強刺激性食物(如生蔥、生蒜、辣椒)、油膩食物 | 不易抑制甲狀腺功能 |
皮膚炎 | 忌海鮮、蛋類和乳類、發濕之物(如竹筍、芋頭、牛肉、葾、薑、梨、蒜、韭菜)、動血之物(如山慈菇、胡椒等)、動氣之物(如羊肉) | 不易治癒 |
面皰 | 忌甜食、油炸燒烤、辛辣刺激 | 不易治癒 |
痛經 | 月經前後忌寒涼生冷、油膩、辛辣、油菜、薺菜、莧菜、黃瓜、絲瓜、冬瓜、茄子、茭白筍、竹筍、蓮藕、海帶、西瓜、柚子、橘子 | 易引起痛經 |
痔瘡 | 忌燒烤煎炸、辛辣 | 不易治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