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膳系列講座-第十講 脾臟的藥膳介紹
點擊數: 1163
中醫對脾的生理觀念:
1.脾主運化:包括營養消化吸收和水分代謝
古代以 "水穀" 來統稱一切食物,這包括營養物質和水分二類。
營養消化吸收異常,則會有:胃口差、腹部痞悶、大便溏。
相對的,營養不量,則對肌肉的豐盈度會造成影響,而消瘦,嘴唇的豐盈度也會變薄。
古人因此也觀察到:"脾主肌" 以及 "脾開竅於唇" 的臨床觀察現象。
此外,水分也是我們飲食的一部分物質,水分的代謝不好,在腸胃道就容易有泄瀉的問題;水分聚集在
身體,而出現頭部或身體重著感、甚至出現雙腿水腫,都是脾的病理現象。中醫理論因此有 "脾主濕"
的看法。然而,如果是小便過多或小便不暢的問題,中醫則會以 "腎主水" 而非以 "脾" 的觀點來進行
臨床處置。
2.脾主升清
營養不良,會影響氣血的生成,輸送到頭部的氣血不足,就容易造成疲倦、頭暈的症狀;古人因此觀察
到,脾氣無法將清氣盛上升的臨床病理病症。
此外,如果有內臟下垂的現象,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現象,也是屬於脾主升清異常的問題。
3.脾主統血
主要是指血液能保留在血管內運行,而不會跑到血管外的情形,主要是 "脾統血" 的作用。如果脾的功
能異常,就容易造成出血,或者月經過多的現象。
此外,氣血的生成也是由脾能夠吸收營養物質消化後的結果,"脾統血" 另外的一個意義,也是談到脾的
正常生理功能,是人體氣血的重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