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中醫保健
肝炎簡介
肝炎是指肝臟出現發炎反應的病變。依照發病的原因可分為病毒性肝炎、膽汁鬱阻性肝炎、鬱血性肝炎、中毒性肝炎等幾類,在台灣則以病毒性肝炎最多,以A、B、C三種肝炎為主。
A型肝炎與食物受到污染有關,常造成急性黃疸的現象,A型肝炎病好後就會痊癒,不會造成帶原者的情形。
B型肝炎可由母親生產時垂直傳染給下一代,或藉由血液(如打針、輸血)、性交、唾液而傳染,較少經由飲食傳染,容易潛藏在人體肝細胞中而使感染者成為帶原者,若反覆發炎也將轉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C型肝炎主要是經由血液、體液傳染,感染後初期常都沒有臨床症狀,往往到肝硬化後才會有不適症狀。患者有一半以上的機會轉變成慢性肝炎,而有一部份人會轉成肝硬化,最後變成肝癌。
中醫對肝炎的看法
肝炎與肝硬化兩者是屬於西醫的病名,過去中醫無此名詞。就症狀及病情來看,肝炎屬於中醫外感疾病「溫病」的範疇,以濕熱病毒引起者為主:肝硬化在中醫則稱之為「肝積」或「脾積」。
在肝炎常見到的黃疸,在傳統中醫認為是由於濕邪引起,臟腑辨證應該屬於「脾」,而非直覺的「肝」,這種理論並非中醫有誤,實際上是由於中、西醫學在語言及理論上發展不同所引起。
至於中醫所談的「肝」,生理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與現代醫學所講的「肝臟」在生理功能上能解毒、合成蛋白、產生維他命K、排除膽汁等種種功能是截然不同的,中醫所說的「肝」倒是與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系統之功能較為相近。
中醫將肝炎和肝硬化依其臨床表現分成濕重於熱型、熱重於濕型、脾虛型、肝陰虛型、氣滯血瘀型等五種主要的證型。
肝炎的養生保健之道
保持充分休息:早睡是保肝要件之一,適當臥床休息可減輕肝臟負擔,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復。
遠離酒精為害:肝功能異常會使人體對酒精代謝能力降低,而且酒精的代謝產物會進一步地破壞肝細胞。
嚴禁濫服藥物: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也容受到藥物的損害。因此,勿輕信廣告,亂服保肝秘方、偏方,否則反而會增加肝臟的負擔。
及時就醫診治:定期的驗血及超音波檢查,對於病情的追蹤及中醫的處方用藥都會有幫助。
飲食注意事項
均衡營養:飲食上以新鮮、清淡、自然的飲食。
肝病初期以少油為主,糖量可適當增加:急性肝炎患者則以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他命、低脂肪為原則:恢復期可增加蛋白質食品,肥胖者需注意控制油脂和糖分攝取。
少食油膩:肝病患者由於膽汁分泌障礙,對油脂類及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會變差,所以不能過食油膩。
少量多餐:肝病患者消化功能較弱,少量多餐可減輕腹脹、噁心等症狀,也可降低肝臟負擔,利於肝的恢復。
適宜的食物:以清淡易吸收之食品與新鮮蔬果為佳,如蕃茄、蓮藕、紅蘿蔔、青色葉菜類、牛乳、雞蛋、木瓜、梨子等。
禁忌食物:油炸及醃製肉類食品如香腸、臘肉、油條、花生;易腐敗之海產類如蝦、蟹等;刺激性飲料如咖啡、可樂、濃茶等;化學添加物。
烹調方式:烹調食物不宜過鹹,尤其在疾病後期有肝硬化、腹水的患者,應以低鹽食物為主。
如果自行購買以保肝、提升人體免疫力為訴求的藥品,未經醫師指示服用,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建議由醫師為您做好健康把關的動作。
肝炎的養生食療
綠豆飯:白米和綠豆各半,綠豆先泡過,和米一起下鍋煮食。
綠豆茶:綠豆洗淨後浸泡一夜,隔日濾乾,再以三十倍的開水沖泡,代替茶來喝。
以芹菜(水芹菜或旱芹菜均可)煲食,適用於黃疸患者。
芹菜蜜汁:鮮芹菜150克,蜂蜜適量。芹菜洗淨搗爛絞汁,與蜂蜜同燉溫服。適宜肝炎患者飲用。
茵陳50克,大棗10枚,水煎,吃棗喝湯,早晚各1次。主治黃疸型肝炎。
肝炎的穴道按摩
背俞穴:肝俞、膽俞分別在第九、第十胸椎中間左右旁開一公分;腎俞在第二、第三腰椎,用兩大拇指在這些穴上按壓六秒鐘。每回壓五次,每天壓五回。
行間:在足背側上,大腳趾跟和第二趾結合的地方。
期門:乳頭直下2肋凹陷處(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中脘:在神闕穴(即肚臍眼)至心口窩的中點處。
平日按摩以上穴位,對肝臟保健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