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母乳 適度保暖 小兒照顧的中醫觀點

2009/2/14

圖/台中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人生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人父母的喜悅,母親懷胎十月,期待的就是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尤其是現代社會形態的改變,小家庭成了現代家庭的主流,每個小孩都是父 母眼中的心肝寶貝,自出生後備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寵愛,家長們總希望給自己小孩最好的,每天都能吃得飽、穿得暖。

 980214-2_4ba15.jpg

嬰兒抵抗力弱,衣著必須注意保暖,過冷過熱都不宜;為嬰而洗澡時,可先從手腕內側感覺水溫,以不燙為原則,攝氏38~41度之間為宜。

但是吃飽穿暖對小孩的成長發育未必恰當,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必須瞭解他在每個階段的需要,如何讓自己的寶貝成為「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是每個初為人父母的重要課題。

 

嬰幼兒照顧的中醫觀點

嬰幼兒不只是大人的縮影,且具有獨特的生理及病理特點,跟大人並不相同。傳統中醫對嬰幼兒照顧可以從幾個生理病理特點談起:

1.臟腑嬌嫩,形氣未充

指嬰幼兒身體各器官的發育未健全和功能未完善。關於嬰幼兒生理特點的論述,最早可見於黃帝內經《靈樞•逆順肥瘦篇》:「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意指其 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雖已形成,但尚未充實和堅固,故對外在的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生病,因此對於剛出生的小寶貝,哺喂母乳是重要的,因為可以增強嬰幼兒的 免疫力以及改善過敏性體質。

2.生機蓬勃,發育迅速

指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無論在身體的器官結構方面,還是各種生理機能活動方面,都是在迅速地、不斷地向著成熟完善方向發展。年齡越小,生長發育速度越 快。現存最早的一部兒科著作《顱顖經》:「凡孩子三歲以下,呼為純陽,元氣未散」,古代醫家認為幼兒為純陽之體,「純陽」之意為嬰幼兒在生長發育的過程 中,表現為生機旺盛,發育迅速,好比旭日初昇之蒸蒸日上,草木方萌之欣欣向榮的生理現象。

3.發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

由於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體質和功能均屬脆弱,對疾病的抵抗力差,再加上嬰幼兒對環境中所有病毒,細菌的接觸多屬第一次,對寒熱不能自調,飲食不能 自節,故容易感染疾病。一旦感染,病程會非常快速改變,因此當嬰幼兒如有任何不適,家長即應趕快尋求治療,以免延遲治療而產生其他併發症;如果照護良好, 正確用藥,小兒疾病恢復也是很快速的。

喝母乳 可增強體力

了解嬰幼兒生理病理特點之後,嬰幼兒餵養也是門大學問。嬰幼兒時期合適的餵養是促進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母乳是剛出生嬰幼兒必需品,除了營養外,母乳還包 含許多種抗體,對免疫功能尚未健全的小寶貝是重要的。《育嬰家祕》指出「既生之後,飲食之乳,亦血之所化也。」亦強調母乳的重要性。

除了哺餵母乳外,嬰幼兒不宜過飽或過飢,《古今醫統》:「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病不相干。」嬰幼兒消化功能尚未健全, 不能應付過多的食物,加上嬰幼兒多不會自己控制飲食,所以過飽很容易造成腸胃疾病,此外,營養過盛也會變成小胖子喔!

古代醫家提到可對小兒「頻揉肚」,以輕柔手法,揉摩肚腹,有幫助消化,暖肚溫胃的作用。以我們大人而言,飯後如果會腹脹不舒服,自然而然地會撫摸肚子,其實是有意義的自然反射,可以緩解不舒服的症狀,故揉摩腹部對發育尚未成熟的小孩,更有積極的作用。

嬰幼兒保暖不多也不少

《千金方》提出,小兒「皆勿用新帛為善,不可令衣過厚,令兒傷皮虛。」嬰幼兒皮膚嬌嫩,新衣服纖維較硬且有殘留染劑,容易刺激皮膚造成不適或過敏,所以「穿同一條褲子長大的」也是有它的道理。

另外,醫書《小兒病源方論》有養子十法,其中提到「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也是強調小兒衣著不可過多或過少,背、腹、足等要注重保暖

。俗語說:「囝仔人屁股三把火」,亦指不宜保暖過度。

戶外活動

古人孫思邈曾說:「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損傷。」主張在氣候適宜情況下,讓小兒到戶外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 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對鈣、磷的吸收及利用是必要的,且它對小孩骨骼與牙齒正常生長及發育尤其重要。經常帶小兒到戶外活動,亦可增強抵抗力。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無法回頭,天下的父母親都希望能給小孩最好的,但觀念錯誤會使效果會大打折扣。自古至今,嬰幼兒的保育觀念皆大同小異,只要為人父母能用心呵護,每個小寶貝都能「長的像大樹一樣高」的。

 

Related Articles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