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腸久久保健康 遠離腹痛不適

56歲的林先生,每天腹痛腹瀉三到四次,尤其是吃飽飯後,好像東西吃進去就排出來,雖然大便後疼痛較緩解,但肚子隨時都覺得悶悶的不舒服。心情變得憂鬱,不想和人交談;在工作上,沒有心情衝刺,影響臨場表現,工作績效也就跟著降低。

 990102_2_5586e.jpg

加味逍遙散能夠調和肝脾、疏肝理氣,對疾病初期治療大腸激躁症能有所幫助。

34歲陳小姐,五到七天才解一次便,肚子難受,甚至脹到吃不下,雖然解便後腹脹情形稍微緩解,但解不乾淨,很快肚子又脹起來。

一位是時常腹瀉,一位是解便不順利,其實林先生和陳小姐都罹患了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大腸激躁症,尤其工作壓力大者,在臨床上更是常見。大腸激躁症除了像林先生和陳小姐一樣腹瀉或便秘之外,還有人則是便秘與腹瀉交替。

認識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個會反覆發生慢性的問題,疾病患者不會合併黑便,不會有明顯的體重下降。常有慢性或反覆性腹痛伴隨排便習慣的改變,但必須排除其他器質性或繼發性病因,例如:當患者有發燒、體重減輕、嚴重腹瀉、大便有血、貧血。

但是最近才出現且持續未緩解的腹脹問題,發炎性大腸疾病或有癌症家族病史等人,則必須提高警覺。誘發大腸激躁症的因素很多,有些人吹到風、碰到冷水、睡醒、上班工作、上學考試、進食後、吃辣的、飲食生冷等,均可能引發症狀產生,尤其常在壓力大時症狀惡化。

大腸激躁症的診斷

現今,醫學上對於大腸激躁症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由於目前的檢查無法發現有任何構造、生化或感染的病因,一般傾向認為是一種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

醫學上目前主要是依據Rome II Criteria診斷為標準:

一.在過去一年中,至少有十二週(不須連續)發生腹痛或不適,且至少包含以下兩種特徵:

1.排便後症狀改善。

2.排便次數改變。

3.大便軟硬改變。

二.至少有四分之一時間發生以下兩種或兩種以上症狀:

1.異常之排便頻率(一天多於三次或一週少於三次)。

2.異常之糞便型態(硬塊或稀軟便/水便)。

3.異常之排便型態(用力、急迫或感到大便解不乾淨)。

三.有黏液排出。

四.腹脹或腹脹感。

中醫對大腸激躁症的治療與觀點

大腸激躁症屬於中醫學中「腹痛」、「便秘」、「腹瀉」等範疇。因涉及腸蠕動功能的異常,因此一般認為與中醫的肝疏泄失常有關。常可因情志失調(心理情緒的改變)、飲食、勞倦、寒熱濕等因素,加重病情的發展。

早 期治療以肝脾失調為主,著重調和肝脾、疏肝理氣為主,以加味逍遙散合併痛瀉藥方為主加減。中期脾胃虛弱、濕濁內生,加強健脾除濕,方以四君子湯為主加減。 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脫肛者,可用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提。後期以脾腎陽虛、陰寒內盛為主,加強溫腎健脾,以附子理中湯為主加減。腹痛較劇者可加延胡索、 川楝子;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芒硝、火麻仁等;對於久瀉者可酌量使用收澀藥或升提藥。

大腸激躁症是由體質失調,甚則導致虛損的一個疾病,而對於體質的調理、虛弱症的修護則是中醫最突出的部份,中醫用藥疏肝理氣配合補脾胃、溫腎陽,療效顯著。

由 於此病與情緒、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錯誤的生活飲食習慣則易使病情加重、反覆。因此,除了用藥外,在飲食上,改變飲食內容及習慣可以使症狀緩解。 建議三餐定時進食可以維持規律的排便習慣;對於嚴重腹瀉和腹痛劇烈者,應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便秘的患者應給予高纖食物來幫助排便;應避免有問題的食 物,若已知某些食物會加劇症狀,則要避免食用。

情緒的調養對本症患者而言,亦是相當重要,應學習如何自我放鬆,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做好時間管理、調整人生觀和價值觀、避免過度緊張、焦慮等精神刺激,配合適當的休閒娛樂與體能活動可以讓身體更健康。

萬一受大腸激躁症所擾的患者,開始良好的飲食、規律生活作息、情緒的調養,改善症狀並不晚,配合醫師處方用藥,相信必能事半功倍,擺脫這個惱人的疾病。

 990102_1_ead6d.jpg

誘發大腸激躁症的因素很多,有些人可能因為吹風或壓力大而引發症狀產生。(圖中人物與疾病無關)。

Related Articles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