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衛教文章
孩子不說話是大雞晚啼嗎?
現在父母都相當重視孩子的語言發展,偏偏說話這件事不像動作一樣「七坐八爬」,有個脈絡可循,你要孩子講,叫爸爸媽媽,他偏偏就是看心情或顧著玩不理你。
幼兒語言的臨床醫學簡單評斷標準是,一歲半要會說五個單字,但其實這個標準很容易被阿公阿嬤們推翻,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兒子還不是三歲多才會講話、叫爸爸媽媽,現在不也都講得很好!",所以我的孫子也是大隻雞晚啼,到時就會講。的確,孩子有沒有語言發展問題,其實不該只依照孩子會不會”說”這件事來看,臨床上更常觀察的是,孩子的”比手畫腳”能力好不好,也就是手勢的發展(Gesture Development)。研究發現,有特定型語言障礙或自閉症的孩子,其手勢的發展從小也就不好,慢說話的孩子或高危險的孩子(如早產兒),他們的語言出來時間雖然比較慢,但手勢發展卻是正常的。
寶寶大約在10個月左右就會開始出現簡單的手勢,10~13個月該發展出的手勢包括:”拍手”、”指”、”給”、”展示”(例如拿餅乾show給媽媽看)….等手勢,同時會伴隨著一些語言前期的行為,例如孩子與大人的眼神接觸(eye contact)、能跟隨大人的眼神或手勢看到大人要他注意的東西之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有來有往的互動模式(turntaking)。
手勢加上這些行為都是口語能力發展上相當重要的能力,1歲過後手勢發展會越來越複雜,孩子會用手勢來補足說的不足,例如比出”沒有了”的手勢、或作出要打電話的動作等等。所以孩子的語言到底有沒有慢,可以觀察孩子的手勢發展,如果表情手勢發展也不多,那麼就建議盡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評估了。
以下提供一般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了解您的孩子語言發展狀況是否符合年齡。
0-6個月:
1. 用哭聲、看著爸媽、抓撥等方式表達需求(如尿布濕、肚子餓與不舒服等)。
2. 會對大人發出聲音表示愉悅或不悅,如咿咿阿阿、笑聲等。
3. 會朝著聲音源看與轉頭。
6-12個月:
1. 會以動作手勢表達需求,如點搖頭、指物或掰掰。
2. 牙牙學語,有類似說話的語調,如大多數孩子能發出爸爸媽媽的發音。
3. 了解生活中常聽簡單的話,如不要、再見、給我、捏捏或餅乾等。
4. 喜歡模仿他人動作表情。
5. 大人喊叫名字時有反應。
1歲-1.5歲:
1. 聽懂許多簡單指令,如拿鞋鞋、坐下來等 。
2. 聽懂許多人與物,如指出身體部位、指出家裡的人 。
3. 模仿幾各常聽到的聲音,如汪汪、爸媽、車車、no等。
1.5歲-2歲:
1. 能說出約30-50個詞彙,如謝謝、對不起、水水等。
2. 能模仿許多聲音,如汪汪、喵喵、咕咕咕等。
3. 能跟著大人仿說單字或詞彙。
4. 會簡單組合詞彙,如媽媽抱抱、爸爸車車等。
5. 聆聽兒歌或歌謠,甚至能哼唱。
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使得孩子說話的主動性會有所不同。另外照顧者給孩子的語言刺激不同,也使每個孩子語言能力快慢不同。因此只要語言能力沒有落差過大,家長只要提供足夠的語言刺激,學習引導孩子說話的方法,最重要的還是家長需要耐心的「等待」孩子的主動語言,若是語言落差過多,建議儘早尋求專業諮詢協助。
爸媽引導語言發展小撇步
1. 與寶寶說話:從嬰兒時期開始,照顧者要習慣與寶寶說話,如[寶寶餓餓哭哭了阿!]、[小手手摸摸媽媽阿!]。
2. 重視聽理解:還沒有溝通語言出現的孩子,要先重視聽理解能力,可讓孩子執行簡單的指令,如[去拿鞋鞋]。
3. 當孩子的解碼器:孩子還沒有語言時,家長要當孩子的解碼器,當孩子有需求時,不是直接給予,而是說出孩子需求如「小美是要喝水嗎?」,當孩子指某物品時,要說如「是餅乾嗎?」,讓孩子能將語言和事物情境連結,幫助語言記憶。
4. 模仿孩子語言聲音:剛開始孩子出現少數的語言時,大人記得跟著孩子「重複」一次,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語言能引起大人關注,孩子會樂於發出聲音。
5. 製造語言機會:孩子有需求時,請「等待」孩子設法說出物品名稱或需求,當孩子說不出來時再適時提醒。
6. 肢體配合語言:引導2歲前的孩子說話,配合肢體動作可幫助語言詞彙記憶與連結。
7. 親子共讀與戶外經驗:每天親子共讀20-30分鐘,可以明顯的增進發展中孩子的語言能力。只在家中語彙豐富性會較少,建議多給孩子戶外經驗,如看車、小狗和貓等,能有效的增加語彙連結。
8. 遊戲中引導語言:陪伴孩子利用玩與遊戲情境中,自然的引導語言比要求孩子跟著大人仿說有用,如扮家家酒遊戲、放動物拼圖。透過與同齡孩子的遊 戲互動,更可以刺激孩子更多片語及句子的形成。
9. 男女語言有差異:男生的語言發展確實比女生慢一些,因此引導男生說話,要簡化語詞、加強語調、放慢且重覆。
10. 重視眼神交流:語言發展較慢的孩子,更要重視眼神的交流,2歲孩子有意義社會性的姿勢表情越多,有利於促進語言的發展,減少情緒相關的疾病發生 (如自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