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的源流
刺絡放血療法,在古代稱之為「啟脈」、「刺絡」,俗稱「放血療法」,是一種獨特的針刺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是依據患者疾病需求,用鋒利的針具刺入「絡脈」,使之流出適量的血液,達到治療的目的。臨床上具有瀉熱、急救、止痛、消腫、鎮靜等醫療作用,並廣泛流傳於民間。

放血療法的適應症
急症、熱證、實證、瘀證和痛證等病症。如急性腰扭傷、帶狀疹、周圍面神經炎、肩關節周圍炎、帶狀皰疹、頸椎綜合症、風濕性關節炎、高熱、踝關節扭傷、軟組織扭挫傷、關節炎腫脹疼痛、急性中暑、扁桃腺炎、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

放血療法的禁忌症
體質虛弱、嚴重貧血、低血壓、外傷大出血、血友病、血小板功能低下、糖尿病足、皮膚感染處、嚴重下肢靜脈曲張、孕婦、產後、小兒、七十歲以上老年人等,均不宜施行放血。

放血療法的治療步驟
醫師確定治療部位。
在治療部位以優碘消毒。
再以酒精棉球消毒。
上述2.3.步驟重複進行三次(三消)。
醫師以採血片或針具在治療部位放血。
必要時以氣罐(內放消毒紗布或棉球)拔罐。
當放血至適當量時,以無菌棉棒或紗布壓迫出血點止血。
將血漬清潔乾淨,再以優碘消毒治療處。
在治療部位進行紗布覆蓋包紮。
放血療法的注意事項
放血療法屬於侵入性醫療行為,應由專業醫療人員操作。
若有乏力、噁心、頭昏、胸悶等不適症狀,請稍待在診療室中,防止治療後暈針的發生。
治療後24小時內,不宜局部熱敷、物理治療、及按摩治療,以防治療部位有水腫或血腫的發生。
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治療部位和傷口創面大小,必要時可服用藥物配合治療,以防感染和減輕術後不適感及疼痛。
治療後三日內、應避免牽拉、活動患處,以免再次撕裂損傷,使傷口創面出血或滲液過多而影響療效。
一天內,治療處勿大量沾水,保持針孔處清潔,以防感染。
治療後應注意患處勿提重物。
可能造成的後遺症
放血治療處理時,部分患者會有所謂「暈針」狀況。
放血治療處理後,可能會造成血管破裂出血。
放血治療處理部位,部分患者傷口癒合後可能會出現瘀血。
後遺症該如何處理
若有治療部位瘀血的情形,建議治療24小時後以溫水熱敷治療部位,以防治療部位纖維化或疤痕形成。
若有血管破裂或大量出血,應馬上停止治療,並接受進一步觀察追蹤治療。
若有所謂「暈針」的情況,則停止治療,讓患者平躺休息,將治療部位消毒包紮,由醫護人員測量並記錄病患之呼吸、心跳、血壓及體溫,每15分鐘測量一次,直到病人生命徵象穩定。
病人意識不清時,醫護人員立刻施行急救措施,直到病人恢復意識為止。
如生命徵象不穩定,立刻給予高級心肺復甦術急救,並通知總機呼叫綠色九號廣播。

Related Articles

傷科推拿簡介

針刀療法介紹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