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衛教文章
女性惱人的帶下問題 中醫如何治療
俗話說:「十女九帶」,女性朋友有帶下病是相當普遍的現象。
知柏地黃丸藥材包括茯苓、澤瀉、熟地黃、山茱萸、牡丹皮、黃柏、知母、山藥(左上至右下),適合帶下量多困擾者服用。
到底,帶下病是什麼?
帶下是指婦女陰道所分泌的粘液,又稱為白帶。女姓發育成熟後,時常有陰道分泌物,如量不多,質地、色澤、氣味均正常,這多屬於生理性帶下。生理性帶下,其 量及性質隨月經周期而有周期性的變化,一般在經前、經後,及妊娠期量增多,在月經中期、排卵期則是質地稀薄透明且略帶黏性(如鼻涕狀)。
而異常的白帶,分泌量多,顏色、質地、氣味與出現時間都有異常,且有局部刺激症狀如癢痛、灼熱等感覺,這種帶下就屬病理性。一般常見於陰道炎、子宮頸炎、 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頸糜爛、子宮頸癌、子宮腺癌或陰道異物等,都可能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病理性帶下,這時就需要尋求醫師的協助。
中醫最早出現帶下記載的,當屬秦漢時期醫書<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所記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而經過歷代醫家的經驗傳承交流,目前中醫認為帶 下病的原因,可分成內因與外因。內因多因脾氣虛弱、腎氣不足、肝經火鬱;而外因則有濕熱、濕毒、飲食不節,過食膏粱厚味,損傷脾氣、房室所傷,手術創傷, 影響任、帶二脈不固、經行、產後胞脈空虛,加以洗滌用具不潔,使濕毒之邪內侵。
醫師在臨床上必須考慮下列因素:帶下量之多少、清稀、黏稠、顏色之特徵,腹部痛與不痛,帶下癢與不癢,以及味道是否臭腥。如果病人就診時,能讓醫師瞭解上述特徵與相關症狀,相信更可以讓醫師準確判斷病因進而對症下藥。
臨床治療帶下,多以藥片栓劑局部治療,可讓帶下問題獲得緩解控制,但往往有不少病人抱怨藥片栓劑治療常導致私處不舒服,而且常出現停止治療後復發的現象,這時不妨可以由中醫從體質調理方式來治療。
中醫如何治療帶下問題
中醫治療帶下,主要以明末清初醫學名家傅青主所提的理論:帶下為濕,而色濁黃如涕如唾,為脾虛濕困清稀如水為腎陽虛;色黃或赤白夾雜為陰虛夾濕,帶下黃色 或膿樣為濕熱下注;膿性或膿血狀,併見惡臭為熱毒蘊結。在治療上,則是秉著寒證宜溫、熱證宜清、虛證宜補、滑證宜澀的原則來處理,治療時也要注意任脈帶脈 的保養健固。
帶下病涉及的範圍很廣,治療上可內服與外治相結合,若久治不癒或臭穢,則應進一步內診檢查,不排除是子宮頸病變或是子宮內膜本身異常所致。
帶下的分型與治療:
1.脾虛帶下:白帶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或稠、無味,伴隨有脾胃運化功能不佳、疲倦乏力、食慾差、大便偏軟等症狀,此類型常因食用生冷食物引起帶下量增加。治療以健脾益氣去除身體溼氣,臨床常以完帶湯為主方加減。
2. 腎虛帶下:一般又分為腎陽虛與腎陰虛型兩類。腎陽虛者,帶下量多、清稀如水狀、色白無味,或略有腥味,並伴隨有腰膝痠軟無力、頻尿、怕冷等症。中醫治療以 溫補腎陽為主,兼以固澀止帶,可用桂附八味丸加減。至於腎陰虛者,帶下量一般不多,色淡紅,或赤白相兼,陰道多有燒灼感或癢,常伴有潮熱、耳鳴、失眠、多 夢、口乾舌燥等症,多見於老年性陰道炎。可用知柏地黃丸,以益腎滋陰並清熱。
3.濕熱帶下:多因外感濕邪或脾虛生濕、白帶量多、色黃質稠成泡沫狀(滴蟲性陰道炎 ),或色白成豆渣狀(黴菌性陰道炎 ),或白帶夾血絲,分泌物有臭味,常有陰部灼熱或作癢,常伴隨有口苦咽乾、食慾差或大便軟、小便黃等症狀。常用八味帶下方加減還清熱利濕固澀。
4.濕毒帶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如膿,或雜染血液或混濁,氣味腐臭難聞,伴有陰部灼熱癢,有疼痛、發熱,小便短赤及大便秘結等症狀,通常是病毒性感染、急性骨盆腔炎。治療以解毒清熱為主,常用龍膽瀉肝湯治療。
除了藥物的治療外,在治療期間也應注意衣褲要寬鬆透氣,內褲以棉質為宜,除了通風外,也可避免細菌霉菌滋長。清潔時以沐浴為佳,可用非鹼性或中性肥皂清洗,清洗後要保持乾燥。同時避免性生活,以防再次感染。
由於帶下容易復發,建議女性朋友平時就應保持陰部的清潔衛生,特別是經期、產褥期、性生活前後或流產後。平時宜有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長期坐著工作,容易便秘及骨盆腔循環變差,對有白帶的婦女更是不利。
飲食方面,不宜喝冷飲、少吃生冷及肥甘厚膩食品,以免傷脾而形成濕熱體質。避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以免助熱生濕。在性生活方面,也應避免氾濫或多重伴侶,增加感染發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