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濟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衛教文章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的社會能力
點擊數: 1611
文臨床心理師 曾楷文
孩子一出生就會開始與照顧者互動,但年齡增長後,受到現代社會的環境和現實因素(例如少子化、鄰里關係疏離、家長工作繁忙)影響,有些孩子卻經常都是自己一個人玩,家長或許還會直接拿手機和平板等3C產品讓孩子打發時間,使得孩子跟別人互動的機會減少,直到進幼兒園才有較多練習社交互動及學習團體生活的機會,導致有些孩子需要較多時間適應。根據Parten(1932)的社會發展觀點,幼兒的社會性遊戲分成六類,分別有著不同程度的社會能力,包括:
- 無所事事行為(兩歲前):安靜坐在一旁、原地跳動或到處閒逛,沒有做什麼特定的事情,偶爾會玩弄簡單玩具及短暫注視有趣的事情,但容易被轉移。
- 旁觀者行為(兩歲前):開始對週遭人事物感覺到好奇,但別人在玩的時候,只是在一旁看別人玩,即使偶爾會跟對方交談,也未參與其中。
- 單獨遊戲(二歲到二歲半):自己玩自己的遊戲,沒有和旁人交談和互動。
- 平行遊戲(二歲半到三歲半):跟旁邊的人玩類似或相同的玩具和活動,但是仍自己玩自己的,沒有試圖跟旁人交談和互動,可說是「集體的單獨遊戲」。
- 聯合遊戲(三歲半到四歲半):和其他人一起玩,但彼此之間沒有共同目標和分工合作,也沒有特定組織和規則,雖然可能出現一些簡單的互動行為,像是相互指揮、模仿、命令或交換玩具等,仍以個人興趣為導向。
- 合作遊戲(四歲半以後):和別人一起玩,彼此之間會互相分工合作,有著共同的遊戲目標及規則。
因此可知,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有他自己的遊戲型態,甚至是一個個向上發展的階段,而孩子經常是在遊戲過程中探索和學習不同事物,包括學習輪流、等待、與他人合作、分享等社會化行為,而有較高社會性遊戲行為的孩子,未來會有較佳的社會化能力。
家長若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透過觀察孩子的遊戲互動去了解孩子的社會發展程度,甚至每天花一些時間做為孩子的玩伴,以適合其年齡的遊戲方式跟他互動,甚至教導基本和進階的互動技巧,幫助引導孩子順利往下個階段發展,也有助於他日後的環境適應。倘若家長在遊戲過程中,發現自己遲遲無法誘發出孩子的適齡遊戲行為,甚至孩子有明顯缺乏跟人互動的興趣時,例如完全不會好奇別人在做什麼,則務必尋求專業協助,讓我們一起盡早覺察及提升孩子的社會能力,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