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捐學堂

什麼是器官捐贈?
器官捐贈,是指將腦死病人功能健全的器官或組織,經由無償捐贈的方式,透過醫學技術,移植給比對適合的病人,達到治療疾病、挽救生命的目的。
為什麼需要有人捐贈器官?
有的人因為疾病或藥物影響造成器官衰竭而性命垂危,如果可以獲得器官,就能夠進行器官移植手術,恢復健康、重獲新生,如果沒有得到器官,腎臟衰竭者僅能依靠洗腎維持生命,心臟、肺臟或肝臟衰竭者則可能因疾病進程而死亡。

目前有哪些器官、組織可以捐贈?
器官類目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小腸。

組織類目包括:皮膚、骨骼、眼角膜及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類目。

Q.器官捐贈有年齡限制嗎?

只要器官功能良好,經過醫師評估下,依然可以造福等待移植的病患。

Q.何種情況下可以器官(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小腸)捐贈?

本人曾經簽署過「器官捐贈同意書」且具有捐贈意願,或是家屬有捐贈意願,在評估其器官及組織功能良好,並經由最近親屬簽署同意書後,需由兩位具有腦死判定資格的醫師,執行兩次腦死判定並確認腦死,才可以捐贈器官和組織。

1.何謂腦死?

腦死即腦幹死,腦幹功能不可逆的完全喪失。腦幹俗稱生命中樞,就像一棵樹的樹根壞死,人的腦幹一旦壞死失去的呼吸、心跳、血壓等生命徵象,即使使用呼吸器、葉克膜、藥物及先進加護病房設備,腦死病人亦會在有限的時間內( 一般約數小時,至多兩星期) 心跳停止,無論如何努力,腦死病人都無法長期運用醫療技術維持生命徵象,因此在醫學倫理上,才同意腦死病人可作為器官捐贈者。

2.重度昏迷是腦死嗎?

腦死,必須經過腦死判定才能認定腦死。意識清醒的人是昏迷指數是滿分15分,指數在7分以下就是昏迷,最低為3分,表示為深度昏迷。睜眼、運動、言語的反應都屬於最差的狀態,若腦細胞損傷壞死,未來恢復差,死亡率高。而昏迷病患儘管腦幹還有功能,未來也有可能因為病況越來越差,而到達腦死階段。

3.腦死如何判定?

進行腦死判定前,會先確定本人或家屬有器官捐贈意願,並於腦幹功能測試前觀察12 小時,除原本照顧的醫師之外,醫院將安排2 位具有腦死判定資格的醫師同時進行腦死判定,確認腦幹已無功能,至少4 小時後再由2 位具腦死判定資格醫師重新進行第二次判定,以確保判定過程的嚴謹,腦死判定確認後,將視捐贈者的器官功能及捐贈者與家屬的意願決定哪些器官可以捐贈。

Q.有哪些疾病會影響器官及組織的捐贈?

只要器官功能良好,有B、C 型肝炎的捐贈者,還是可以捐贈器官給有B、C 型肝炎的移植等候者。但若有無法控制的感染性疾病者,則不能捐贈器官。

但若捐贈組織(眼角膜、皮膚、骨骼等),B型肝炎捐贈者可捐贈給B型肝炎的移植等候者,C型肝炎捐贈者就不能捐贈組織。

Q.器官捐贈是否需付費?

器官捐贈產生的手術費用將由健保給付,完全不需自行負擔。所謂可能需自付的10% 醫療費用,是捐贈前為挽救其性命住院醫療所該支付的自付額部分。

Q.為什麼要跟親人討論器官捐贈的想法?

很多人都覺得死亡的腳步尚遠,不用急著考慮簽署同意書,也不需要這麼早和家人討論。但人生無常十之八九,如果真的面臨到離去的一天,卻礙於自己的情況無法表達清楚,而家人間也因為從未觸及這個話題,無法了解是否有捐贈的意願。

還有更多情況是自己有器官捐贈的意願,但是家人卻不同意,大多都是因為不捨。這就需要簽署意願的民眾帶家人一起來了解器官捐贈,以及共同討論,讓家人一起支持這個小小的決定卻能產生的重大影響。

傳統觀念認為人還在世,討論生死的話題是一件「觸霉頭」的事,反過來想,當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間不避諱談論生死,透過討論去了解生命中最親近的人選擇告別世間的方式,何嘗不是一種讓家庭關係變得更緊密的表現。

簽署認同器官捐贈是愛心助人的行動,也是個人意願的表達,如果能及早將此想法與家人溝通,讓家人了解自己的想法與心願,可減少一旦面臨器官捐贈時對家人的衝擊,並且有助家人配合完成自己的心願。

Q.我認同並支持器官捐贈,但是要如何表達我的意願?

若您認同了器官捐贈大愛助人的意義,可以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簽署完畢之後,將會於健保卡上註記您的器官捐贈意願,即可完成表達支持器官捐贈的意願。

Q.哪裡可以拿到器官捐贈同意書?

可以到本院社會服務室索取,填寫完畢之後將器捐同意書繳回社會服務室即可。

Q.當我簽署同意書後,如何查詢是否已加註健保卡?

當您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後,想查詢是否已加註健保卡,可選擇以下方式查詢:

至本院服務台以健保卡讀卡機協助查詢。 或至衛生福利部官網:首頁「安寧療護及器官捐贈」,以讀卡機及健保卡或自然人憑證進行查詢。

關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