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倫理-停看聽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認識掠奪型期刊與巨型期刊
【從研究發表整體紀錄來看學術投稿之趨吉避凶:認識掠奪型期刊與巨型期刊】
(一) 國科會對學術倫理的聲明
(二) 國科會對研究人員學術倫理規範
(三) 國科會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113.5.2修正)
(四) 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學術倫理課程
§期刊投稿
一、國科會對「掠奪性期刊及研討會」議題之聲明。(資料來源:國科會網站)
二、國科會:生命科學領域專家推薦學術社群認可、有聲望的國際研討會一覽表
三、您不可不知「掠奪性期刊」(引用自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掠奪性期刊,源自英文”predatory journal”一詞,由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圖書館研究員Jeffrey Beall提出,是開放取用出版(open access publishing)興起後出現的學術詐欺現象,指稱部分學術期刊出版商利用學者急於投稿的需要,以快速審稿作為號召,無專業審查機制卻假造相關資訊吸引投搞,藉以收取高額處理費而賺取利潤。
(1)接受到不明期刊邀稿
(2)宣稱能夠快速投搞、刊登
(3)期刊名與某一本正規期刊名很像,或冠上International之字
(4)收錄文章領域異常寬廣、期刊的所屬領域和收件者本身的領域毫無關連
(5)期刊名與收錄文章領域常常不一致
(6)奇怪而且不低的impact factor
(7)強調自己被收錄在著名學術資料庫
四、如何評估該「期刊正當性」?(引用自不可不慎的掠奪性出版/中研院訊)
(1)透明–出版社是否提供詳盡、可證實的聯絡資訊。當出版社只能透過電子郵件聯絡、不透露其確切所在地時,就該有所警覺
(2)編輯群–期刊是否提供主編與編輯群的名單、有無正確列出他們的服務單位。其中是否包含該領域的知名專家?如果可以,聯絡其中的成員詢問 他們對該期刊或出版社的評價
(3)費用–是否清楚說明作者需要支付的費用?出版過程中若被要求其他費用,就要提高警覺
(4)版權–在開放取用出版中,作者保有著作權,使用者取用時採用創用CC授權(http://www.creativecommons.org.tw/explore)或其他相似授權。若 出版社聲稱他們以開放取用作為運作模式,確認出版社是否使用這些法規
(5)文章品質–閱讀該期刊過去發表的文章,評估它們的品質。必要時,連絡其中作者詢問其與該出版社合作的經驗()
(6)同儕審查–期刊是否清楚交代同儕審查的程序、提供的時程是否務實。如果可以,查證出版社所稱的impact factor是否屬實
(7)相關組織的會員–期刊若聲稱其為開放取用期刊,檢查他是否為以下組織的會員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 (https://oaspa.org/)或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https://doaj.org/)
(8)相信自己的直覺–如果感覺有問題,請花點時間查證
五、投稿期刊停、看、聽 (引用源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