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緩和醫療 - 十周年專區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Taichung Tzu Chi Hospital,
緣起
111年適逢心蓮病房創辦滿十周年。舉辦一系列相關活動,呈現心蓮團隊照護末期病人及推廣安寧之成果,且彰顯本院宗旨「人本醫療、尊重生命」。
心蓮病房成立於101年,團隊提供兼顧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全方位照顧,協助末期病人的症狀緩解,提供合適的照護措施達身心安適,讓每個家庭「善生善別、善終無憾」。
心蓮病房也是「安寧病房」,不少人認為「安寧病房就是等死的地方」的誤解,但是末期病人仍有半年或是更長的存活期,在這期間會有許多身體的不適,需要醫療的協助,安寧緩和醫療只是治療的方向不同!主要在於症狀的控制,關心情緒、身體舒適照顧,逐漸準備及面對臨終等,協助病人可以自在、輕鬆些,不需花太多力氣與病痛相搏,留下更多時間和給自己最愛的人。
108年心蓮病房以「善生善別、善終無憾~ 心蓮病房之照護」特色獲得標章的肯定,我們持續以此精神服務更多需要的病人及家庭。
目的
欣逢心蓮病房十歲,為了讓民眾及慈院同仁了解,本院安寧共照、安寧居家、安寧病房的跨職類、跨場域整合醫療體系。對外增進對末期病人善終權的適用範圍及心蓮團隊之認識,對內強化團隊認同及向心力,以提高接受安寧療護。讓心蓮團隊的照護理念(如下圖)落實臨床照護。
心蓮音樂會
111年3月30日上午10點至11點
地點在第一院區大廳
音樂會節目表
音樂會主持人:靜淇師姐
【心蓮、十歲、心連】海報展
時間:111年3月15日至4月15日
地點:台中慈濟醫院 第一院區大廳
孩子的生命教育陪伴
郭育庭心理師
蔡月女癌關志工
孩子面對家人的離去,必定有許多疑惑,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解釋,但孩子不知道怎麼說。然而調適較佳的喪親兒,是被允許參與死亡過程,被充分告知和支持的,比如被告知病情,和親人道別,接受餽贈紀念品等。兒童的觀點來自成人,適切的引導及生命教育,有助於兒童面臨親人離去的心理調適。
死亡可以如此自然
阿鵬和太太小蓁很清楚將要面對他生命的終結,也關心一對孩子的心情會惶恐不安,於是請心蓮團隊安排下,由我們志工來協助陪伴。女兒欣欣讀國中一年級及兒子國小二年級的兒子小育,第一次見面,兒子難過的說:「我怕爸爸會離開我們!」我選擇繪本【我永遠愛你】念他聽。小育卻很自信地指著圖說:「我知道他每天晚上都跟狗狗說【我永遠愛你】,所以不像哥哥及姊姊這麼傷心!因為爸爸有跟我讀過。」我回應說:「你有跟爸爸說我永遠愛你嗎﹖」兒子心思敏銳點頭,似乎懂了!
連續幾次的陪伴下,隨著病人狀況不好,姊弟不約而同的問我:「慈濟阿嬤,我們有些害怕!」我摟著他們說:「當這一個時刻來臨,你們要做些什麼?」小育說:「我要去抱媽媽!」,欣欣說:「我會拿衛生紙給媽媽。然後一起唱歌,因為爸爸有告訴我們要離開那天,要唱「五月天」知足給他聽!」我用【風到那裡去了】的故事書,告知他們:死亡其實是很自然的,就像風一樣,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阿鵬離開後我去為他捻香,小育看見我就很快的跑過來抱我,很親切的昂頭告訴我:「慈濟阿嬤,我覺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喔!」 這句話出於10歲孩子的口中,真令我驚訝! 我肯定的對他們說:「你們陪伴媽媽且很懂事,爸爸在天上一定很放心,也讓我好安心喔!」
陪伴這一家人,讓讓我學習到很多,以愛陪伴孩子,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及接受死亡,孩子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多麼寶貴的一堂課!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志工 蔡月女
繪本是臨終最佳的心靈陪伴
繪本故事精簡明快且圖文並茂,讓病人輕鬆自然的氛圍中和故事中的人、事、時、地、物作融合,具有潛移默化引起思考及聯想的作用,心蓮病房的志工常常利用繪本當作前引導,透過故事的情節讓病人分享想法、希望、心中的壓力等,進而引發內心深處的慈悲、心願!
小宇單身癌症末期且有腦部轉移,許多事情需要照顧者協助,常因身體的不舒服,及長期的疾病讓他心情不好。姊姊最關心他但是要上班,近半年來都是靠姐夫照護,但是小宇的想法有時跟姊夫見解不同,大小事情及照顧方式意見相左,和姊夫常鬧得不愉快,以致小宇心中很矛盾,既是感謝姊夫同時也有說不出口的壓力。
相看兩相怨
一早值班我進入小宇病房,嗅出空氣似乎凝結了,一旁的姊夫一臉疲憊,忍不住關心他睡得好嗎﹖姊夫卻不悅的說:「昨天他幾乎沒睡,雙眼一直看著紅外線照射燈,嘴巴咕嚕咕嚕的吵著。」怨懟的看著小宇補上一句:「他一直煩吵,我只好陪著他,怎麼能睡!」小宇無奈、難堪一臉苦笑。想到大夜班護理師交班說:「昨晚小宇和姊夫不知道為啥?吵了起來!」難怪一踏進病房,空氣凝結苦澀兩人間好尷尬,本來相對就無言,現在更是相互埋怨了!
讀繪本轉心境
我想到也許可以唸繪本轉移注意力,打破這場僵局,說:「唸繪本給你聽好嗎?」沒想到小宇很開心答應了。我選擇繪本【最後一片葉子】,手拿好書,讓他能順利看到繪本中精美的圖案。我輕聲地讀依照優美的文字唸給小宇聽,並不時關心他的神情,只見他目不轉睛的盯著繪本看,很專心的聽我唸。
當唸到書中喬安娜在病床上看到窗外颳風大雨吹落樹上的葉子,僅僅只剩一片葉子時說到:「就剩這片葉子,我的生命就剩下今晚了!」,我看小宇的臉色脹紅了,神情似乎也緊張起來!這時我知道小宇已經融入故事情節中,跟著故事中的情境起浮!接著我讀到清晨喬安娜醒來,看到樹上唯一的葉子並沒有掉落時,精神奕奕地歡呼道:「我會努力好起來,就像那最後一片葉子,不會輕易被擊倒!」床上的小宇的表情也轉為歡喜愉悅地微笑著。接著我唸:喬安娜和室友蘇下樓散步,看到老畫家的畫室已經搬空時,問蘇:「老畫家搬去哪裡﹖」,蘇強忍著眼淚說:「那夜暴風雨,老畫家爬上高高的梯子 在磚牆上畫下那一片永恆不掉落的葉子!那場暴風雨讓他得了肺炎,奪走了他的性命!」此時,我看著小宇目光遠視,炯炯有神!好像想些什麼。
繪本情節感人起共鳴
唸完繪本,也觀察到小宇專心融入,於是我問小宇:「哪一部分讓你感動呢?」小宇說:「老畫家冒著風雨,爬上高高的梯子,到牆上畫下那片永遠不會掉落的葉子,讓年輕的女畫家喬安娜燃起生命的希望,這個部分讓我很感動!」 小宇眼中泛起淚光,接著輕聲說:「其實我一直想做一件好事呢!現在都市中的國小裡有很多小朋友連早餐都沒得吃,所以我想要做愛心募集:募集饅頭、麵包。送給學校裡的小朋友一頓早餐吃,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小宇被繪本中老畫家的愛心感動,引起他心靈的慈心悲願、愛心共鳴,說出心中的善行,讓我聽了很感動!
感恩要及時
小宇本身病情已不可逆轉,在心蓮醫護團隊用心照顧、控制病情下,這幾天症狀平穩下來,小宇的心情也隨之平靜下來,才能和志工互動,專心聽、思考繪本的故事情節,引起他心中的悲願、希望完成他所想要做的事!我心想如何完成他的願呢?善行可以從身旁的人做起!我問:「想想您的身邊哪些人,想向他們感恩呢?」小宇不假思索地說:「姐夫!我要感恩他!」我說:「那您還想向誰感恩呢?」小宇立刻回答:「我的主治醫師宋禮安醫師他每天幫我雷射針灸、還有照顧我的護理師!」我接著說:「我們來畫卡片及送一份小禮物送給他們的好嗎?」於是我陪著他在卡片上寫下祝福語詞。
下午宋醫師查房時,小宇雙眼泛著淚光跟主治醫師道感恩,雙手還抱住宋醫師說:「我會乖乖的,配合治療。」宋醫師彎身握緊他的雙手開心的說:「謝謝你!讓我有服務的機會!」這個畫面真美、顯現最佳的醫病之情!
繪本內蘊著深厚的內容,激發起小宇內心慈悲柔暖,興起願力讓他想行善助人,身為志工的我,可以感恩身邊的人開始,他單純的心,也欣然答應、毫不思索地想到朝夕相處的姊夫,及用心協助症狀改善的主治醫師。
後記
利用繪本的引導,讓小宇向姐夫表達感恩,其實是彼此最好的和解方式!也啟發感恩之心,向主治醫師、醫護團隊、志工團隊表達感恩。讓我省思到:面對死亡雖是必然,如何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美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善用繪本讓我與病人建立起一道橋樑。感恩,有機會在心蓮病房陪伴相遇的每一位病人。
【心蓮、十歲、心連】海報展
時間:111年3月15日至4月15日
地點:台中慈濟醫院 第一院區大廳
心蓮病房的樸實藝術陪伴
癌關志工 劉玉珠
我認識「樸實藝術」是一個難得的因緣,它是由完全不懂美術的人,直接畫出來的作品。用心卻是很真實的表達內在想法,沒有高難度的技巧和理論,但是,每一份作品卻讓人感動。當下我下定決心,用樸實藝術陪伴當時90歲的爸爸,做生命回顧。逐漸陪伴父親說過去的故事,回顧他90年歲月的生命點點滴滴,我依他所講述的歷程,用畫筆呈現當時的事件,用文字在旁敘述過程,留下來一篇篇的生命故事,成為我們父女美好的回憶。
108年五月初心蓮病房陪伴中,一位92歲的阿鑾媽媽住進心蓮病房,小兒子阿慶隨時在側陪伴,全家融洽。值班時我帶著陶笛到病房,小兒子說媽媽愛聽老歌,我吹了「望春風」,這時病人笑了。此時,阿慶左手拿著手機,身體靠近媽媽一直對她説話,時不時的還逗她笑。吹完歌後我問兒子:「您在做什麼?」他告訴我:「要在媽媽睜開眼睛時,用手機拍下來,因為好幾天媽媽都閉著眼睛,難得她打開眼睛。」聊天後,發現兒子阿慶是我同鄉,更加感受一份親切感。當下我非常感動他的孝心,回家後,我用畫筆記錄了:「孺慕之情」為媽媽留下美麗影像的感動畫面。
過幾天就是母親節了,心蓮病房黃護理長建議小兒子:「是否辦一場家庭聚會,同時可以慶祝母親節。」兒子描述當時的心情:腦海中馬上呈現在報章雜誌上,生前告別式這類場面,覺得是難得的親人相聚機會。於是將這個信息告訴家人,也獲得他們的贊同。家人就緊鑼密鼓的準備起來,晚輩上網收尋資料採購相關物品,買氣球準備點心等,過節的氛圍在家人中凝聚,很快就將場地佈置完畢。事後阿慶感受很深的說:護理長很小心謹慎地提醒我「把握時間」,我一聽就懂,回想起來我非常感激她,不然真的就遺憾終身了。且非常感謝心蓮病房讓我們使用較大的交誼廳,以便容納下我們的家人。二樓的光暢餐廳老闆很好,假日特定加班為我們準備豐盛美味的餐點。當時,就有一個重大的決定:家人捨棄原來悲傷的氣氛,定調為「慶祝母親節」,所以規定以粉紅系列來裝飾及裝扮,這是一場熱鬧的pink party。
母親節慶祝的活動,阿慶特定邀請我參加他們的家庭聚餐,我將畫好的畫護貝好,帶著它一起去參加餐會。走進布置得美侖美奐、處處溫馨的交誼廳,感受熱鬧的氛圍。我將畫送給個阿慶,並向在場親友分享該畫的背後故事,家人們紅了眼眶,了解媽媽在心蓮病房受到的如此好的照顧,兒子是如此的貼心,所有親友都感動且安心。用餐後,病人的妹妹向我表示,當阿慶打電話邀請她們來,本來都不想來,因為姊姊都病重了,哪裡還有心情聚餐?還好來了以後,感受到滿滿的溫馨,看到姊姊被照顧的很好,覺得很欣慰。
樸實藝術記錄我每個當下的感動,也為自己走過的路留下生命印記,看到每幅畫,都有當時不同的故事背景,再次分享時,總是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感恩慈濟醫院能提供「心蓮病房」這個溫馨的病房,在生命的低谷期有許多專業人員照顧陪伴,而且發揮「視病猶親」的精神,身為癌關志工在這裡收穫滿滿,也為自己多一分準備。
台中心蓮十年 陪您走過生命最後旅程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成立十周年,舉辦成果海報展,讓更多民眾了解安寧緩和醫療的真正意涵。心蓮病房可以是一個休息站、加油站,而不是消極等待生命盡頭的終點站。罹患結腸癌的一位小學老師,以她的親身經驗,現身說法。
坐在病床上,姐姐的背讓她靠著,住在心蓮病房的湯老師,在音樂志工的指導下,終於一圓彈奏完整曲子的夢想。
心蓮病房患者 湯琇智:「非常地開心,因為我一直期待已久的願望,終於在這個時候達成了。」
55歲的湯老師,過去在小學服務,因罹患結腸癌,在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接受緩和醫療,病情跟心情都獲得改善。
心蓮病房患者 湯琇智:「(心蓮病房)它不只是在患者的照顧,它更支持到了家庭的部分,是一個加油站、休息站,它絕對不是一個終點站。」
友人 周維賢:「很感謝慈濟的醫師、護理師團隊,還有志工師姊們,不只說這裡是一個醫療專業的地方,而且有家的感覺。」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成立滿十周年,以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宗旨,來照顧每一位患者,並給家屬支持。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護理長 黃美玲:「我們透過一系列的海報來告訴大家,這十年來我們照顧的點點滴滴,讓他們對安寧療護、緩和醫療這一塊,有更多更正確的認知。」
心蓮病房十周年成果海報展,為一連串活動揭開序幕,希望與更多人分享,心蓮病房設立的真正意涵。
張桂端 李岳為 台中報導
臺中慈院「心蓮 拾歲」見證醫療愛
撰文:魏玉縣
圖片提供:許琦珍
慈濟醫療體系所設立的安寧療護病房,由證嚴上人定名為「心蓮」病房,意為「心如明月照遍大地清淨性,蓮若菩提開滿人間智慧花」,希望病人在這裡能有尊嚴地面對疾病與生命。
臺中慈院的心蓮病房今年(2022年)十歲了,2月19日護理部許琦珍督導在靜思精舍與上人溫馨座談分享時,歡喜地跟大家報告這項喜訊,也邀約大家一起參加由團隊所規劃的一系列活動。
「心蓮 拾歲」,臺中慈院的心蓮病房在2002年成立,面對進進出出的家庭,病房的第一線工作人員,應該別有一番生命的體會與使命感。許琦珍督導提到:「我們希望每一個踏進心蓮病房的家庭,都可以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勇氣跟尊嚴,也讓死者無憾,生者心安。」
曾經有位在心蓮病房陪病的家屬說過:「雖然人一出生,就是一個死亡進行式,但沒有比這裡更強烈的了;第一天進來,這樣的劇情,就不斷地在上演。」因此,如何讓「死者無憾,生者心安」?許督導就分享了一個溫馨的個案。
回顧2013年的秋天,那是臺中慈院心蓮病房成立後的第二年,病房來了一位面帶愁容跟焦慮的女士,她是從新竹來的。當她走進心蓮病房的大門時,同仁在不明來意的情況下,心想,「她怎麼會忽然走進來?」
了解這位女士的來意後,才知道她的先生罹患了癌症。因為先生的脾氣非常固執,所以在罹癌求醫的過程中,遍尋了西部所有的醫院,卻到處碰壁,受盡了苦難,所以她不知該如何是好。
她於是上網搜尋了一些資訊,發現臺中慈院的心蓮病房非常符合她的期待,所以抱著「來看看」的心態,走了進來。病房的工作同仁親切又詳細地跟她介紹病房人員所持的信念,以及病房的環境。此外,病房的安寧照護團隊,認真傾聽她心中的忐忑與疑問,才明白她所經歷的整個過程。
先生因為失眠、疼痛,所以脾氣非常暴躁,無法配合治療,也讓這位女士身心俱疲。為了照顧先生,她只能把雙胞胎兒女暫時安頓在娘家,團隊也了解到,她在這段時間根本無法好好休息。
在詳談之後,時間也接近中午了,護理長與志工團隊陪伴她,好好地享用了一頓午餐,也讓她的心安定下來。那年的11月,她也如願地讓先生來到了心蓮病房。
剛來的時候,先生還是充滿著懷疑跟不安,但是同仁用愛心、耐心陪伴他,專業護理師也二十四小時接力。經過細心的呵護與照顧,以及不斷地噓寒問暖,終於融化了先生的心,讓他慢慢地配合團隊的治療。
在心蓮病房住了將近快一個月,他出院了。其實他也非常感恩太太在這段時間的陪伴,所以病房同仁幫他製作了一張卡片,讓他親手送給太太,並對她獻上最深的感謝,還說出「我愛妳」這三個字。
但是好景不常,出院後三個星期,他的病況急轉直下,太太只能就近送到新竹的醫院治療。因為那裡的住院環境跟醫療品質,都讓他們感到非常惶恐與不安,所以她再打電話跟心蓮病房求助,「我們可以回心蓮嗎?」許督導轉述當時同仁的回答:「心蓮病房也是妳的家,想回來,隨時可以回來。」
夫妻倆一起回到心蓮病房,她進來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終於有回到家的感覺了。」病房團隊想盡辦法減輕先生身體的疼痛,也讓太太可以適時的休息,讓夫妻二人的身心都可以放鬆。
團隊發現,先生的生命已經到了倒數計時,也如團隊所預期的,三天後,先生在病房安詳地往生。在往生之前,團隊安排太太、小孩到床邊,引導他們互相道謝、道 別、道歉跟道愛(四道人生)。先生走後,太太告訴照顧團隊,「先生走得靈安,也讓我心安,一點都不會留下遺憾。」
先生是在2013年12月23日往生,太太為了表達對團隊的感恩,在每年的聖誕節都會寫卡片到心蓮病房,把對先生的思念化為祝福,也告訴團隊,她和小孩都過得很好,請大家不用為他們擔心。
此外,她覺得回到心蓮病房,感覺就像回娘家,所以每年暑假,她也會帶著小孩回到病房。團隊告訴她,「你們每次來,對我們是滿滿的鼓勵,因為讓我們相信,我們照顧過的每一位家屬,他們之後的生活是非常的圓滿,心中不會有陰霾而走不出來。」
許督導接著分享,這位女士更把這分感動化為大愛,在小孩上大學之後,於2017年參加慈濟委員培訓,隔年順利受證,更在去年(2021年)圓滿慈濟榮董(榮譽董事)。
「這位師姊的故事,讓我們心蓮病房的所有同仁充滿著愛的力量。」許琦珍督導說,「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用心照顧每一個病人、每一個家庭,都可以在他們的心裡播下一顆善的種子,而且這顆善種子發芽之後,會生生不息。」
2012年9月到臺中慈院任職,2020年參加慈濟委員培訓的許琦珍督導,也提到她對這份工作的期許,「心蓮病房走過的這十年,我們用生命走入生命,也照顧著每一個家庭,更希望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可以走得更安穩、更用心。」
此外,她也希望在團隊的努力下,讓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或個人,可以透過團隊的付出,讓家庭都可以平安喜樂。
阿公的愛一直都在
2022/03/10
七十幾歲重症阿公,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後旅途,達到「善終」。身兼加護病房,安寧緩和共同照護業務的台中慈濟醫院品管中心主任林昌宏,在志工早會上分享這個,兒孫在床邊不捨送別的感人故事。
阿公原來是台中慈濟醫院輕安居住民,因反覆肺部感染,身體又合併有許多疾病,在加護病房住了一段時間,醫生積極治療後,發現要治癒阿公的病,機會非常微小。為了不再增加他的痛苦,家人經過討論,決定要撤除呼吸器。
撤除呼吸器的那一天,阿公的子女及疼愛的四個孫子女,都來做最後的道別。林昌宏主任說,這些孫子女的年紀在 4 到 10 歲之間,年紀都很小,不知道哀傷,蹦蹦跳跳,感覺不到這是一個生離死別的現場。
「阿公怎麼了?」「為什麼要到醫院來?」「只是生病就會死掉了嗎?」林昌宏主任表示,雖然是童言童語,但也能感受到,孫子女對阿公的那一分愛。
為了不讓小小心靈,長大留下遺憾,醫院的心理師及護理師特別來陪伴,為小孫子們解說,讓孩子知道今天要來做什麼,還慢慢引導他們去回憶,過去跟阿公的互動……。
「我喜歡跟阿公玩手的疊疊樂,阿公的手皺皺的,指甲很長很長。」在心理師的協助下,小孫子把爺孫之間的互動具象化,讓孩子懷抱對阿公愛與被愛的回憶。
林昌宏主任說,已經上小學的小愛和心心,已經能寫下一些文字,來傳遞對阿公的感情和懷念。孩子回憶回到阿公在苗栗的家,阿公看布袋戲的樣子、發紅包的樣子、每次要離開苗栗的時候,阿公阿嬤送他們到外面依依不捨的樣子。
「雖然這些孩子對阿公非常不捨,其實還是知道阿公脫離病痛,能夠去到充滿愛的天堂,也在信中跟阿公說,天堂是非常快樂的。」林昌宏主任特別節錄其中一段文字,跟大家分享。
小孫子也透過圖畫,讓阿公知道,小時候常常把他們抱在懷裡,對他們的疼愛,所以想把這種溫暖的感覺送給阿公。
「最後在子女跟孫子女的陪伴下,我們的護理師把呼吸器除掉,這個是非常感人的一個過程。」林昌宏主任說。
在移除呼吸器兩天後,老先生平靜往生,也因為有最後的道別,家人不留遺憾。靜思精舍德寋師父表示,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成立已經十周年,裡面有非常多用生命走入生命的感人故事,希望未來有更多更多的十年,因為心蓮病房是個有愛的地方。
2022/3/1
記錄 撰文:曾千瑜
美術:張家欽
photo credit by Gettylmages
心蓮病房-我的另外一個家
心蓮病房 黃美玲
阿文一輩子過著漂流無所拘束的日子,所以選擇了遊民的生活。自從的得了喉部的癌症之後,心情是沮喪、難過、埋怨。自在的生活被疾病緊緊的束縛了,這次他再也逃不了。來到慈濟醫院就醫,主治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師、師兄師姊將他當作是家人般關心,醫療團隊幾次到簡易木片搭建的臨時屋中,鼓勵他回到醫院持續治療,但終究是無法改變他的想要瀟灑來去人生的態度。
癌症的侵襲下不舒服的症狀愈來愈多,分分秒秒的疼痛令人難忍之外,連吞嚥都是辛苦的,阿文幾度輕生想要一了百了,服用殺鼠藥後昏到在住處,還被老鼠咬的多處傷口,送醫之後奄奄一息,輾轉送回慈濟醫院。阿文醒來發現自己沒有死,氣得不斷地再要自殺,用點滴管勒緊脖子、用頭撞牆,雙手過度用力將約束的雙脕割出很深的傷口、、、活著!對此時的阿文而言,只是無止盡的的痛苦與折磨,不斷強烈的自傷動作,醫生不得不以鎮定劑先將他安定下來。所以轉入心蓮病房時,阿文沈沈的睡著了,一切都是從新開始。
傷口在細心的照護下逐漸癒合,意識在藥物逐漸減量中清醒,傷透的心卻是暫時無法修復,稍微清醒時就說:「我要死!」,想死只是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在這世界上少一個人有誰在乎?巧的是心蓮團隊的醫護人員在乎,常常在「是否延命」或是「順其自然」的倫理天平間考量,哪個時間讓他醒來會更恰當?團隊的用心阿文似乎感受到了,每次都在白天的看護下班後他就醒了,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護理人員用輪椅將其推到護理站陪護士上班,意識不是很清楚的他最常玩的就是丟枕頭的遊戲,直到累了才說:「我可不可以回床上睡覺?」他可愛天真的一面,在身體的逐漸的衰敗,社會層面逐漸褪去中顯露出來。
阿文漸漸成為心蓮病房的家人一般,照顧他,細心的關心他,護理師上班時先要去探望他一下,有好吃的也要分享他吃,雖然無法吞嚥了,但是看他吸著橘子汁滿足的樣子,也讓護理師感到陶醉,時而昏沈時而清醒的他,卻是深深地感受到這份的關懷,自動說起內心話來:「妳們真的對我很好!從來沒有這樣像家人般的關懷,我已經滿足了」、、、「我以前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會不會有報應?」當生命的有限性,體會到人情的溫暖,促使他走向內在的省思及感恩,心蓮病房就如一個溫暖的家,也讓他找到真正回家的路,此時護理人員巧妙的引導他:「我們可以到佛堂向菩薩表明,也祈求祂的原諒,透過懺悔,過錯是可以被原諒的。」這句話對阿文非常的重要,於是陪伴他一起到佛堂前,他合掌低頭獨自念念有詞,來佛堂拜拜成了每天的例行工作。
「落葉歸根」人終究一生,最想往生的地點常常是自己的家,阿文在往生前一週推輪椅到花園散步,他停下來合掌向天空沈默許久,之後說到:「我已經向媽祖說好了,天機不可洩露。」,之後又輕聲的說:「我要在你們這邊辦」,與他心思能相互瞭解的護理人員,知道他希望最後的臨終及「後事」就在醫院辦理,回答他:「那你要認真念佛,求阿彌陀佛早日來接你,不然這幾天病情穩定了,醫師就要讓你出院了」,他一連點了好幾次頭。
於是一起到佛堂前,他虔誠的專注的念佛,祈求阿彌陀佛能來接引他這個苦命人。那天起阿文醒來的時間逐漸減少,但是醒時就合掌念佛,那個專注力令人感動。往生那一晚,依然是孤獨的阿文一個人,停止呼吸的當下面容如此的安祥,護理師就是他親愛的家人,一起協助他淨身,更衣,祝福他,在心蓮病房的陪伴中,他並不孤單。
「落葉歸根」人終究一生,最想往生的地點常常是自己的家,阿文在往生前一週推輪椅到花園散步,他停下來合掌向天空沈默許久,之後說到:「我已經向媽祖說好了,天機不可洩露。」,之後又輕聲的說:「我要在你們這邊辦」,與他心思能相互瞭解的護理人員,知道他希望最後的臨終及「後事」就在醫院辦理,回答他:「那你要認真念佛,求阿彌陀佛早日來接你,不然這幾天病情穩定了,醫師就要讓你出院了」,他一連點了好幾次頭。於是一起到佛堂前,他虔誠的專注的念佛,祈求阿彌陀佛能來接引他這個苦命人。那天起阿文醒來的時間逐漸減少,但是醒時就合掌念佛,那個專注力令人感動。往生那一晚,依然是孤獨的阿文一個人,停止呼吸的當下面容如此的安祥,護理師就是他親愛的家人,一起協助他淨身,更衣,祝福他,在心蓮病房的陪伴中,他並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