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式介紹
微創中心
微創中心
一、 適應症
二、 手術過程
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雙腔管氣管插管 (術中單肺分段通氣),然後取健側臥位。一般於患側胸部切開1~3個約1~2公分的小傷口。一個切口位於腋中線第6、7肋間,置入胸腔鏡操作;其他的切口則可用於器械使用。切口位置的選擇根據胸部影像學上病灶位置決定,第一個切口經套管置入胸腔鏡,在胸腔鏡監視下選擇第2個和第3個切口,插入套管,再經套管插入操作器械,進行胸腔內病變探查和手術。手術切除標本經器械口取出,再用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改爲雙肺通氣,觀察有無漏氣或出血。最後取出胸腔鏡,傷口縫合,並經原先的一個切口置入密閉式胸腔引流管。
三、 微創手術的優點
(1) 傷口小,疼痛少。
(2) 及早下床活動。
(3) 住院日縮短。
(4) 休養、恢復期快。
(5) 正常活動及工作。
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的疝氣,主要成因是腹部壓力增加或缺陷而導致腹壁缺損,使腹內器官從腹壁缺損處跑出來,通常在腹部用力時兩側腹股溝會有突出的感覺,若發現有這種情形建議儘早接受疝氣修補手術,若不積極處理有時這些器官會卡在缺損的位置動彈不得,演變成崁頓型疝氣,這就需要緊急手術,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疝氣手術就是針對腹壁缺損的部位作局部的修補。傳統疝氣手術是將身體腹壁缺損兩側的組織縫合,因為張力較大,手術後傷口較為疼痛,復原的時間比較慢,疝氣復發的機會也比較高,因此傳統手術逐漸被取代。目前疝氣手術會以人工網膜以無張力的方式來進行腹壁缺損的修補,手術後疼痛感減少,復原時間縮短,復發機會也降低,現在是主要的疝氣修補方式。
隨著手術器械的改良,近年來微創手術也成功運用在疝氣修補手術,手術時只要在下腹部劃開3個小傷口(1個1公分及2個0.5公分),使用腹腔鏡器械
將腹壁缺損的部位找出來剝離乾淨,再將人工網膜固定在缺損處修補,而且同樣的傷口可以同時進行兩側的手術。手術的傷口小,疼痛感也比較輕微,恢復的時間短,可以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對患者而言是一大佳音。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肥胖漸漸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3%,其中男性比率為48.9%、女性比率為38.3%。
依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102年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30.4%,其中男童為34.2%、女童為26.2%;102年國中生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9.8%,其中男生34.3%、女生25.0%。國人過重和肥胖之比率與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資料比較(2015),我國成年人及兒童肥胖比率皆為亞洲之冠,顯示肥胖為必須積極解決的課題。
依據身高體重所計算出來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肥胖的定義如下:
(1) 過重:24 < =BMI < 27
(2)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3)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4) 重度肥胖:BMI >= 35
(5) 病態肥胖:BMI >= 40。
中度以下的肥胖,一般建議可以從飲食,生活作息及運動,必要時搭配醫師處方藥物,達到減重的效果;然而重度及病態肥胖,往往需藉由外科手術的幫忙。
目前肥胖的減重手術適應症為:BMI >= 40,或BMI >= 35同時合併肥胖引起的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等)。
隨著外科手術器械及技術的進步,減重手術已從傳統開腹的大傷口,演變成4~5個腹腔鏡手術的小傷口即可完成,包括胃繞道手術,袖狀胃切除手術(胃縮小)等。袖狀胃切除手術漸漸蔚為世界趨勢,根據2015年台灣減重手術統計,共有2911人接受減重手術,其中袖狀胃切除手術佔了1736人(約60%),其優點為手術相對上簡單,且無胃繞道手術影響腸胃吸收之作用,長期減重維持效果亦可讓人接受。歡迎為肥胖所困擾之民眾,前來門診諮詢更進一步訊息。
資料來源:一般外科 陳家鴻醫師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88-194人。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69.1及12.0(每十萬人口),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
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佳治療途徑。但檢查報告結果往往等候時間冗長,對懷疑罹患乳癌的婦女而言,期間非常煎熬。為此,台中慈濟醫院建構乳癌服務單一窗口,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快速、便捷、人性化的就醫服務。串聯跨領域專家服務,推動「乳癌一站式服務」,從就診、檢查、診斷、治療到追蹤全程無縫的照護服務網,提供國內婦女最好的診療服務與照護。
甲狀腺位於甲狀軟骨下方(約在頸部喉結下方),從前方緊貼著氣管,分為左右兩葉,中間連結部稱為峽部,形狀像一隻蝴蝶,正常人甲狀腺約重15到20公克,長度4-5公分,寬3公分,厚約2公分,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內分泌器官,也是身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
甲狀腺外科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主要治療範圍包括結節腫及機能亢進,當有以下這些情況產生時: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失敗或復發,結節快速增大及附近淋巴結變大,有惡性變化之疑慮,另外若有聲音沙啞、呼吸不順、吞嚥困難等壓迫性症狀,往往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了。
傳統的甲狀腺手術往往需要在頸前留下一條6cm~10cm 如刎痕般長長的疤痕,十分明顯且難看,相對的減低病患手術治療的意願。
本院目前採用義大利外科大師Miccoli所率先使用的內視鏡影像系統輔助甲狀腺微創切除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vedio-assisted thyroidectomy),簡稱MIVAT,此方法也是目前在世界各國最被廣為使用的方式。術中利用內視鏡對神經、血管、副甲狀腺的影像放大,幫助外科醫師辨識之,如此一來剝離組織能更為精細,當然術中出血也較少,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術後疼痛與麻木感也較輕,疤痕縮小到僅2.0~2.5 公分並隱藏在原有的頸部皮膚皺褶處,比較上更不會有欒縮的現象,患者滿意度都相當不錯。與其他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同的是,這項手術僅使用單一個切口且術中不需灌注二氧化碳。
目前微創內視鏡輔助甲狀腺手術的推行,仍有一定的限制,大於四公分的腫瘤,非早期甲狀腺癌或曾經接受過甲狀腺手術者較不適用。醫師的經驗也很重要,因為從傳統手術過渡到內視鏡的方式,手眼協調須一段時間調適,加上甲狀腺手術的精細度較高,醫師需付出更多的耐心與信心才能駕輕就熟。對患者來說從6~10公分傷口,縮小成2~2.5公分的傷口,美觀上有很大的不同,病患於術後不須東遮西掩,更能活出生命的自信與光彩。
隨著手術技巧與器械的改進和微創無痕的趨勢,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憑藉切口隱蔽、創傷最小、兼顧美容等諸多優點在國內外得到迅速而廣泛的開展。
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是一種新興的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方法,其優點如下:
病人需短暫住院觀察手術後恢復狀況,並於一週後返診。
傷口位於下唇
使用內視鏡器械
術後兩週頸部及下唇的傷口
什麼患者適合?
目前經口前庭甲狀腺切除手術只適合良性病灶,術前需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這樣的手術方式。
腹腔鏡微創手術在很多手術治療方面幾乎已完全取代傳統開腹手術成為標準的治療方式,譬如說膽囊切除術及闌尾切除術。最近幾年隨著器械材料的改良、技術的突破以及手術經驗的累積,以往勢必需要開膛剖腹的消化道腫瘤手術,也不再是微創手術的禁忌症,尤其以胃腫瘤及肝臟腫瘤傷口大小及術後恢復差異性最大。
胃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由於常合併有區域淋巴轉移,目前的標準手術為做二級(D2)的區域淋巴廓清術;而在早期胃癌其淋巴腺轉移的機率較低,並且很少會轉移至二級淋巴腺,故可僅做到一級(D1)的區域淋巴廓清術。目前微創手術應用在早期胃癌的效果已是無庸置疑的,至於其它中、晚期胃癌,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優劣比較,則仍在進行前瞻性的臨床試驗中。
至於肝癌的治療也是以外科手術為優先考量,但是並非每一位病患都適合手術治療。由於大部分的肝癌為多發性,再加上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合併有肝硬化,因此適合肝癌手術切除的病患,其實並不多,約佔肝癌病患的 15~20%而已。
傳統的切除方式通常會在右腹部切開一個30至40公分的傷口(倒L型是從胸骨下緣連到肚臍後再往右腰部延伸,或是人字型),直接將腫瘤切除;近來醫界積極發展微創腹腔鏡切除,通常在腹部開4至5個0.5至1公分的小傷口,就可以用內視鏡將腫瘤切除,如果肝癌本身不大,沒有大血管的侵犯,並非長在肝臟後葉,可以考慮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傷口小,復原也較快。
大腸長約150公分,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以及肛管,主要位於人體的腹腔及骨盆腔,亦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段。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消化物質中的水分與電解質,將剩餘部分形成糞便並作暫時性的儲存,當糞便累積到一定的份量即從肛門排出人體外。常需要藉由外科手術來治療的大腸疾病主要有:
傳統的剖腹手術是在病患腹部開一個約20公分的傷口,外科醫師在肉眼目視下,用雙手直接把病灶切除,並縫合正常的大腸。1990年代以後,因手術器械及影視系統的進步,使得微創手術漸漸成為大腸直腸手術的主流。微創大腸直腸手術的優點包括:
雖然微創大腸直腸手術有眾多的優點,但在以下情況還是必須考慮傳統手術1.腫瘤太大甚至侵蝕到周邊器官 2.病患曾經接受多次腹部手術造成嚴重沾黏 3.部分心肺衰竭的病患以至於無法忍受手術中在腹部灌氣。
目前微創大腸直腸手術又可細分成1.腹腔鏡手術 2.單孔腹腔鏡手術 3.3D立體腹腔鏡手術 4.達文西手術 5.經肛門腹腔鏡手術。這些術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外科醫師會因病患身體狀況以及病灶位置大小,建議使用最適合病患的術式。
台中慈院一年約治療200個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其中八成的常規手術都是採用微創大腸直腸手術,因此病患及家屬若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與我們討論。
常見男性下泌尿道手術(一)
(1).內視鏡手術
A.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B.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
C.經尿道膀胱頸切開術(Transurethral bladder neck incision;TUI-BN)
D.尿道內切開(internal urethrotomy)
常見男性下泌尿道手術(二)
(2)開放性手術
A.膀胱切除術(cystectomy)
(a)部份性膀胱切除術(partial cystectomy)
(b)根除性膀胱切除術(radical cystectomy)
B.攝護腺切除術(prostatectomy)
(a) 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Radical prostatectomy
(1-1) R.R.P(Radical Retropubic Prostatectomy)
(1-2) R.P.P(Radical perineal prostatectomy)
(b) 開放性攝護腺增生切除術(open prostatectomy)
(c) 人造膀胱(Urinary Bladder substitute)
(d) 膀胱擴大術(Augmentation Cystoplasty)
(e) 人工括約肌植入術(Artificial sphincter implantation)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日趨普遍,因長期反覆性的膝蓋疼痛與不適嚴重影響年長者行走的能力,而降低其生活品質。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一種漸進性、退化性關節疾病,可以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如: 脊椎、膝蓋等。以膝關節來說,在長期承受重力,或外傷使關節軟骨受到磨損而失去彈性,造成軟骨厚度減少,關節間隙變得狹窄,軟骨下骨頭增厚,產生贅生物( 稱之為骨刺),而產生關節疼痛、腫脹、僵硬、變形的情形,以致影響活動功能。
對於中等程度的病患,若保守治療施行一段時間不見起色,可以進一步考慮使用「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關節鏡手術廣泛運用在身體各關節病變的診斷及治療,以膝關節來說,最常見的適應症是:退化性關節炎、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傷縫合、修補與治療、關節軟骨受傷缺損的修補與治療等;關節鏡是一套精密光學影像系統,與傳統手術必須切開病人患處,在直接目視下進行手術相較,關節鏡手術只需透過四個○‧五公分的小傷口插入內視鏡、手術器械等設備,藉由外接的螢幕看到關節內部放大後的影像,在螢幕的輔助下進行手術。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一種整合型的關節鏡手術,目的是為了清除病因,徹底改善關節內部環境。除了傳統檢查、清創之外,關節鏡手術主要將引起內側摩擦隱藏性病灶1.內側皺壁予以清創和清除2.內、外側放鬆 3.軟骨修整4.軟骨碎屑清除等。
術後需搭配適當的復健運動和體適能運動,來增加關節周邊肌肉的強韌度及靈活度,可保護關節避免再受損,同時避免不當的運動或姿勢,以免磨耗再生的軟骨。關節鏡是一種安全性高,侵入性小,而恢復期短的手術,對於關節炎病患提供有效的症狀緩解,延緩病患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時機。
脊椎內視鏡好處
什麼是靜脈曲張
腿部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靜脈曲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長時間站立,因重力使血液蓄積在下肢,使靜脈壓過高,靜脈血管因而撐大擴張;根據醫學統計,約有25%的女性、15%的男性患有靜脈曲張,老人、孕婦及需要長時間站立如外科醫師、護士、美髮師、專櫃小姐、老師、廚師等均是高危險群。
避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適當的運動可促進靜脈循環,以及避免便秘、肥胖、抽煙、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靜脈曲張的治療上也有多種方法
目前提供的手術包含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微創開心手術,瓣膜修補及置換手術、主動脈支架手術,主動脈瘤及大血管動脈瘤置換手術、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矯正手術,周邊動脈阻塞導管治療手術,洗腎透析廔管及導管之建立,廔管阻塞或是狹窄廔管之導管手術。
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膜支架手術,此一最尖端手術能提供心臟疾病患者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的跨團隊整合醫療,為心臟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男性女乳症
男性女乳症,顧名思義就是指男性的乳腺組織過度增生,形成女性乳房的外觀。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是肝腎功能問題,內分泌系統異常,或藥物引起(如利尿劑,血壓藥,荷爾蒙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原因處理。另外有一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特別病因所引起,即所謂原發性或生理性的男性女乳症,發生在青少年時期與老年期,這類的病人以手術為真正有效而持久的治療方式。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沿著乳暈下緣切開,傷口大約3-4公分,將增生的乳腺組織切除,然後止血縫合。這個方式除了傷口較大之外,要有理想的結果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其女乳的外觀是真正乳腺增生所造成。因為有些人是由於過多的脂肪堆積形成,術後會覺得女乳外觀仍未消除;第二則是醫師經驗要夠,否則會造成圓盤狀凹陷或表面凹凸不平。
本院微創中心的手術方式,則是利用側胸壁不到一公分的切口,以抽脂(針對脂肪堆積的部分)及旋轉刀(針對乳腺增生的部分)做複合式治療,既達到縮小傷口的目的,也讓外觀更平整。
狐臭
人體的汗腺有兩種,一種是小汗腺,分佈於全身,分泌汗水以排除體熱,與體溫調節有關。另一種是大汗腺,又名頂漿腺,主要分佈於腋下、陰部、肛門、乳頭等周圍,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與體溫調節無關,但與個人體味有關。當頂漿腺的分泌液被腋窩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股令人不悅的味道,即所謂的狐臭。狐臭起初大都發生於青春期,而且狐臭是會遺傳的。根據調查,雙親皆有狐臭的人80%會遺傳到下一代,若父母只有一方有狐臭,那麼遺傳的機率則為50%。狐臭的治療,可使用腋下制汗劑或是除臭劑,但無法根治,且需一再重複使用。唯一根治的方法只有手術治療,將頂漿腺徹底切除。
頂漿腺的深度是在真皮層下,皮下脂肪之上。要達到頂漿腺完全的切除的目的,需把皮膚和皮下組織做完全分離,然後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去除頂漿腺,再將傷口縫合。傳統的狐臭手術,會預防性的切除一部份皮膚,形成3~4公分的傷口,再做徹底止血,最後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再做壓迫包紮。這個做法,可將頂漿腺做最徹底的去除。但缺點是傷口大,恢復期較長,有時會有血腫產生及部分皮膚壞死的併發症。本院微創中心所使用的微創手術方式,是利用大約1公分的傷口,以旋轉刮刀刮除頂漿腺,直到皮膚只剩表皮及真皮層的厚度,再把傷口縫合,並以紗布固定止血,不需放置引流管,也不需換藥,約5天再去除固定的紗布即可。此方式可達傷口小、腺體清除乾淨、且避免血腫產生及皮膚壞死的結果。
一、 適應症
二、 手術過程
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雙腔管氣管插管 (術中單肺分段通氣),然後取健側臥位。一般於患側胸部切開1~3個約1~2公分的小傷口。一個切口位於腋中線第6、7肋間,置入胸腔鏡操作;其他的切口則可用於器械使用。切口位置的選擇根據胸部影像學上病灶位置決定,第一個切口經套管置入胸腔鏡,在胸腔鏡監視下選擇第2個和第3個切口,插入套管,再經套管插入操作器械,進行胸腔內病變探查和手術。手術切除標本經器械口取出,再用生理鹽水沖洗胸腔,改爲雙肺通氣,觀察有無漏氣或出血。最後取出胸腔鏡,傷口縫合,並經原先的一個切口置入密閉式胸腔引流管。
三、 微創手術的優點
(1) 傷口小,疼痛少。
(2) 及早下床活動。
(3) 住院日縮短。
(4) 休養、恢復期快。
(5) 正常活動及工作。
腹股溝疝氣是最常見的疝氣,主要成因是腹部壓力增加或缺陷而導致腹壁缺損,使腹內器官從腹壁缺損處跑出來,通常在腹部用力時兩側腹股溝會有突出的感覺,若發現有這種情形建議儘早接受疝氣修補手術,若不積極處理有時這些器官會卡在缺損的位置動彈不得,演變成崁頓型疝氣,這就需要緊急手術,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疝氣手術就是針對腹壁缺損的部位作局部的修補。傳統疝氣手術是將身體腹壁缺損兩側的組織縫合,因為張力較大,手術後傷口較為疼痛,復原的時間比較慢,疝氣復發的機會也比較高,因此傳統手術逐漸被取代。目前疝氣手術會以人工網膜以無張力的方式來進行腹壁缺損的修補,手術後疼痛感減少,復原時間縮短,復發機會也降低,現在是主要的疝氣修補方式。
隨著手術器械的改良,近年來微創手術也成功運用在疝氣修補手術,手術時只要在下腹部劃開3個小傷口(1個1公分及2個0.5公分),使用腹腔鏡器械
將腹壁缺損的部位找出來剝離乾淨,再將人工網膜固定在缺損處修補,而且同樣的傷口可以同時進行兩側的手術。手術的傷口小,疼痛感也比較輕微,恢復的時間短,可以儘早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對患者而言是一大佳音。
隨著台灣經濟的起飛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肥胖漸漸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病,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3~2014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43%,其中男性比率為48.9%、女性比率為38.3%。
依據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資料結果顯示,102年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比率為30.4%,其中男童為34.2%、女童為26.2%;102年國中生過重及肥胖比率為29.8%,其中男生34.3%、女生25.0%。國人過重和肥胖之比率與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資料比較(2015),我國成年人及兒童肥胖比率皆為亞洲之冠,顯示肥胖為必須積極解決的課題。
依據身高體重所計算出來的身體質量指數(BMI),肥胖的定義如下:
(1) 過重:24 < =BMI < 27
(2) 輕度肥胖:27 <= BMI < 30
(3) 中度肥胖:30 <= BMI < 35
(4) 重度肥胖:BMI >= 35
(5) 病態肥胖:BMI >= 40。
中度以下的肥胖,一般建議可以從飲食,生活作息及運動,必要時搭配醫師處方藥物,達到減重的效果;然而重度及病態肥胖,往往需藉由外科手術的幫忙。
目前肥胖的減重手術適應症為:BMI >= 40,或BMI >= 35同時合併肥胖引起的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等)。
隨著外科手術器械及技術的進步,減重手術已從傳統開腹的大傷口,演變成4~5個腹腔鏡手術的小傷口即可完成,包括胃繞道手術,袖狀胃切除手術(胃縮小)等。袖狀胃切除手術漸漸蔚為世界趨勢,根據2015年台灣減重手術統計,共有2911人接受減重手術,其中袖狀胃切除手術佔了1736人(約60%),其優點為手術相對上簡單,且無胃繞道手術影響腸胃吸收之作用,長期減重維持效果亦可讓人接受。歡迎為肥胖所困擾之民眾,前來門診諮詢更進一步訊息。
資料來源:一般外科 陳家鴻醫師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約為每十萬名婦女188-194人。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及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女性乳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為69.1及12.0(每十萬人口),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約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
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最佳治療途徑。但檢查報告結果往往等候時間冗長,對懷疑罹患乳癌的婦女而言,期間非常煎熬。為此,台中慈濟醫院建構乳癌服務單一窗口,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快速、便捷、人性化的就醫服務。串聯跨領域專家服務,推動「乳癌一站式服務」,從就診、檢查、診斷、治療到追蹤全程無縫的照護服務網,提供國內婦女最好的診療服務與照護。
甲狀腺位於甲狀軟骨下方(約在頸部喉結下方),從前方緊貼著氣管,分為左右兩葉,中間連結部稱為峽部,形狀像一隻蝴蝶,正常人甲狀腺約重15到20公克,長度4-5公分,寬3公分,厚約2公分,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的內分泌器官,也是身體內最大的內分泌器官。
甲狀腺外科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主要治療範圍包括結節腫及機能亢進,當有以下這些情況產生時: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失敗或復發,結節快速增大及附近淋巴結變大,有惡性變化之疑慮,另外若有聲音沙啞、呼吸不順、吞嚥困難等壓迫性症狀,往往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了。
傳統的甲狀腺手術往往需要在頸前留下一條6cm~10cm 如刎痕般長長的疤痕,十分明顯且難看,相對的減低病患手術治療的意願。
本院目前採用義大利外科大師Miccoli所率先使用的內視鏡影像系統輔助甲狀腺微創切除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vedio-assisted thyroidectomy),簡稱MIVAT,此方法也是目前在世界各國最被廣為使用的方式。術中利用內視鏡對神經、血管、副甲狀腺的影像放大,幫助外科醫師辨識之,如此一來剝離組織能更為精細,當然術中出血也較少,安全度相對提高,而且術後疼痛與麻木感也較輕,疤痕縮小到僅2.0~2.5 公分並隱藏在原有的頸部皮膚皺褶處,比較上更不會有欒縮的現象,患者滿意度都相當不錯。與其他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同的是,這項手術僅使用單一個切口且術中不需灌注二氧化碳。
目前微創內視鏡輔助甲狀腺手術的推行,仍有一定的限制,大於四公分的腫瘤,非早期甲狀腺癌或曾經接受過甲狀腺手術者較不適用。醫師的經驗也很重要,因為從傳統手術過渡到內視鏡的方式,手眼協調須一段時間調適,加上甲狀腺手術的精細度較高,醫師需付出更多的耐心與信心才能駕輕就熟。對患者來說從6~10公分傷口,縮小成2~2.5公分的傷口,美觀上有很大的不同,病患於術後不須東遮西掩,更能活出生命的自信與光彩。
隨著手術技巧與器械的改進和微創無痕的趨勢,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憑藉切口隱蔽、創傷最小、兼顧美容等諸多優點在國內外得到迅速而廣泛的開展。
經口內視鏡甲狀腺切除手術,是一種新興的內視鏡甲狀腺手術方法,其優點如下:
病人需短暫住院觀察手術後恢復狀況,並於一週後返診。
傷口位於下唇
使用內視鏡器械
術後兩週頸部及下唇的傷口
什麼患者適合?
目前經口前庭甲狀腺切除手術只適合良性病灶,術前需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這樣的手術方式。
腹腔鏡微創手術在很多手術治療方面幾乎已完全取代傳統開腹手術成為標準的治療方式,譬如說膽囊切除術及闌尾切除術。最近幾年隨著器械材料的改良、技術的突破以及手術經驗的累積,以往勢必需要開膛剖腹的消化道腫瘤手術,也不再是微創手術的禁忌症,尤其以胃腫瘤及肝臟腫瘤傷口大小及術後恢復差異性最大。
胃癌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由於常合併有區域淋巴轉移,目前的標準手術為做二級(D2)的區域淋巴廓清術;而在早期胃癌其淋巴腺轉移的機率較低,並且很少會轉移至二級淋巴腺,故可僅做到一級(D1)的區域淋巴廓清術。目前微創手術應用在早期胃癌的效果已是無庸置疑的,至於其它中、晚期胃癌,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優劣比較,則仍在進行前瞻性的臨床試驗中。
至於肝癌的治療也是以外科手術為優先考量,但是並非每一位病患都適合手術治療。由於大部分的肝癌為多發性,再加上大部分的肝癌患者,合併有肝硬化,因此適合肝癌手術切除的病患,其實並不多,約佔肝癌病患的 15~20%而已。
傳統的切除方式通常會在右腹部切開一個30至40公分的傷口(倒L型是從胸骨下緣連到肚臍後再往右腰部延伸,或是人字型),直接將腫瘤切除;近來醫界積極發展微創腹腔鏡切除,通常在腹部開4至5個0.5至1公分的小傷口,就可以用內視鏡將腫瘤切除,如果肝癌本身不大,沒有大血管的侵犯,並非長在肝臟後葉,可以考慮用腹腔鏡手術切除,傷口小,復原也較快。
大腸長約150公分,分為盲腸、結腸、直腸以及肛管,主要位於人體的腹腔及骨盆腔,亦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段。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消化物質中的水分與電解質,將剩餘部分形成糞便並作暫時性的儲存,當糞便累積到一定的份量即從肛門排出人體外。常需要藉由外科手術來治療的大腸疾病主要有:
傳統的剖腹手術是在病患腹部開一個約20公分的傷口,外科醫師在肉眼目視下,用雙手直接把病灶切除,並縫合正常的大腸。1990年代以後,因手術器械及影視系統的進步,使得微創手術漸漸成為大腸直腸手術的主流。微創大腸直腸手術的優點包括:
雖然微創大腸直腸手術有眾多的優點,但在以下情況還是必須考慮傳統手術1.腫瘤太大甚至侵蝕到周邊器官 2.病患曾經接受多次腹部手術造成嚴重沾黏 3.部分心肺衰竭的病患以至於無法忍受手術中在腹部灌氣。
目前微創大腸直腸手術又可細分成1.腹腔鏡手術 2.單孔腹腔鏡手術 3.3D立體腹腔鏡手術 4.達文西手術 5.經肛門腹腔鏡手術。這些術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外科醫師會因病患身體狀況以及病灶位置大小,建議使用最適合病患的術式。
台中慈院一年約治療200個大腸直腸癌的病患,其中八成的常規手術都是採用微創大腸直腸手術,因此病患及家屬若有任何問題,都歡迎與我們討論。
常見男性下泌尿道手術(一)
(1).內視鏡手術
A.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 TUR-BT)
B.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
C.經尿道膀胱頸切開術(Transurethral bladder neck incision;TUI-BN)
D.尿道內切開(internal urethrotomy)
常見男性下泌尿道手術(二)
(2)開放性手術
A.膀胱切除術(cystectomy)
(a)部份性膀胱切除術(partial cystectomy)
(b)根除性膀胱切除術(radical cystectomy)
B.攝護腺切除術(prostatectomy)
(a) 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Radical prostatectomy
(1-1) R.R.P(Radical Retropubic Prostatectomy)
(1-2) R.P.P(Radical perineal prostatectomy)
(b) 開放性攝護腺增生切除術(open prostatectomy)
(c) 人造膀胱(Urinary Bladder substitute)
(d) 膀胱擴大術(Augmentation Cystoplasty)
(e) 人工括約肌植入術(Artificial sphincter implantation)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日趨普遍,因長期反覆性的膝蓋疼痛與不適嚴重影響年長者行走的能力,而降低其生活品質。
『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一種漸進性、退化性關節疾病,可以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關節,特別是負重關節如: 脊椎、膝蓋等。以膝關節來說,在長期承受重力,或外傷使關節軟骨受到磨損而失去彈性,造成軟骨厚度減少,關節間隙變得狹窄,軟骨下骨頭增厚,產生贅生物( 稱之為骨刺),而產生關節疼痛、腫脹、僵硬、變形的情形,以致影響活動功能。
對於中等程度的病患,若保守治療施行一段時間不見起色,可以進一步考慮使用「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關節鏡手術廣泛運用在身體各關節病變的診斷及治療,以膝關節來說,最常見的適應症是:退化性關節炎、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傷縫合、修補與治療、關節軟骨受傷缺損的修補與治療等;關節鏡是一套精密光學影像系統,與傳統手術必須切開病人患處,在直接目視下進行手術相較,關節鏡手術只需透過四個○‧五公分的小傷口插入內視鏡、手術器械等設備,藉由外接的螢幕看到關節內部放大後的影像,在螢幕的輔助下進行手術。
「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是一種整合型的關節鏡手術,目的是為了清除病因,徹底改善關節內部環境。除了傳統檢查、清創之外,關節鏡手術主要將引起內側摩擦隱藏性病灶1.內側皺壁予以清創和清除2.內、外側放鬆 3.軟骨修整4.軟骨碎屑清除等。
術後需搭配適當的復健運動和體適能運動,來增加關節周邊肌肉的強韌度及靈活度,可保護關節避免再受損,同時避免不當的運動或姿勢,以免磨耗再生的軟骨。關節鏡是一種安全性高,侵入性小,而恢復期短的手術,對於關節炎病患提供有效的症狀緩解,延緩病患接受人工關節置換的時機。
脊椎內視鏡好處
什麼是靜脈曲張
腿部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靜脈曲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長時間站立,因重力使血液蓄積在下肢,使靜脈壓過高,靜脈血管因而撐大擴張;根據醫學統計,約有25%的女性、15%的男性患有靜脈曲張,老人、孕婦及需要長時間站立如外科醫師、護士、美髮師、專櫃小姐、老師、廚師等均是高危險群。
避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適當的運動可促進靜脈循環,以及避免便秘、肥胖、抽煙、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靜脈曲張的治療上也有多種方法
目前提供的手術包含不停跳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微創開心手術,瓣膜修補及置換手術、主動脈支架手術,主動脈瘤及大血管動脈瘤置換手術、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矯正手術,周邊動脈阻塞導管治療手術,洗腎透析廔管及導管之建立,廔管阻塞或是狹窄廔管之導管手術。
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膜支架手術,此一最尖端手術能提供心臟疾病患者傷口更小,恢復更快的跨團隊整合醫療,為心臟疾病患者帶來福音。
男性女乳症
男性女乳症,顧名思義就是指男性的乳腺組織過度增生,形成女性乳房的外觀。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是肝腎功能問題,內分泌系統異常,或藥物引起(如利尿劑,血壓藥,荷爾蒙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原因處理。另外有一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特別病因所引起,即所謂原發性或生理性的男性女乳症,發生在青少年時期與老年期,這類的病人以手術為真正有效而持久的治療方式。
傳統的手術方式,是沿著乳暈下緣切開,傷口大約3-4公分,將增生的乳腺組織切除,然後止血縫合。這個方式除了傷口較大之外,要有理想的結果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其女乳的外觀是真正乳腺增生所造成。因為有些人是由於過多的脂肪堆積形成,術後會覺得女乳外觀仍未消除;第二則是醫師經驗要夠,否則會造成圓盤狀凹陷或表面凹凸不平。
本院微創中心的手術方式,則是利用側胸壁不到一公分的切口,以抽脂(針對脂肪堆積的部分)及旋轉刀(針對乳腺增生的部分)做複合式治療,既達到縮小傷口的目的,也讓外觀更平整。
狐臭
人體的汗腺有兩種,一種是小汗腺,分佈於全身,分泌汗水以排除體熱,與體溫調節有關。另一種是大汗腺,又名頂漿腺,主要分佈於腋下、陰部、肛門、乳頭等周圍,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與體溫調節無關,但與個人體味有關。當頂漿腺的分泌液被腋窩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後,會產生一股令人不悅的味道,即所謂的狐臭。狐臭起初大都發生於青春期,而且狐臭是會遺傳的。根據調查,雙親皆有狐臭的人80%會遺傳到下一代,若父母只有一方有狐臭,那麼遺傳的機率則為50%。狐臭的治療,可使用腋下制汗劑或是除臭劑,但無法根治,且需一再重複使用。唯一根治的方法只有手術治療,將頂漿腺徹底切除。
頂漿腺的深度是在真皮層下,皮下脂肪之上。要達到頂漿腺完全的切除的目的,需把皮膚和皮下組織做完全分離,然後用各種可能的方式去除頂漿腺,再將傷口縫合。傳統的狐臭手術,會預防性的切除一部份皮膚,形成3~4公分的傷口,再做徹底止血,最後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再做壓迫包紮。這個做法,可將頂漿腺做最徹底的去除。但缺點是傷口大,恢復期較長,有時會有血腫產生及部分皮膚壞死的併發症。本院微創中心所使用的微創手術方式,是利用大約1公分的傷口,以旋轉刮刀刮除頂漿腺,直到皮膚只剩表皮及真皮層的厚度,再把傷口縫合,並以紗布固定止血,不需放置引流管,也不需換藥,約5天再去除固定的紗布即可。此方式可達傷口小、腺體清除乾淨、且避免血腫產生及皮膚壞死的結果。